早些年,因为没有买车,每天下班后都打的士回家。一段时间后,只要我走出公司大门,就有一辆出租车开到我身边。司机总是很礼貌问我要不要坐车。

坐了几次车,从交流中得知,司机姓林,40来岁,贵州人,来广东多年,一直以开出租车为生。

那段时间,我经常要出差,一周要去一趟机场。而让我惊奇的是,每次上车后,林师傅都会轻轻的问我一句:“你好,去机场吧?”

我心生好奇,怎么他那么厉害,一猜就知道我要去机场?是不是我拿着行李袋?但是,很多人都提着行李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在车里,我忍不住问他:“师傅,你怎么知道我要去机场?”

林师傅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多年来我积累下来的经验,比如,一个人西装革履,提着行李,从写字楼出来,如果还有同事送行,应该是有任务在身,要出远门,要么去机场,要么去高铁站。去机场、高铁站都是长途单,比较有赚头。所以,只要见到你背着包出来,就算当时有其它的客人,我也会放弃其它生意,直接过来接你。”

他说得头头是道,我啧啧称奇,想不到这个出租车司机挺有商业头脑的,比那些夸夸其谈的经济学家更有实践经验。可能,这都是生存逼出来的。

他还给我一张名片,说以后要坐车的话,可以直接联系他。后来,我还坐过他的几次车,但是,随着网约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叫滴滴,出租车的生意一落千丈,有的地方再也鲜见出租车了,可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坚决和残酷。

这是一个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开始出租车还苟延残喘,垂死挣扎,但很快就被网约车打得落花流水,再无还手之力。有的出租车司机干脆退出市场,有的升级为网约车司机。

那个林师傅在广东混不下去了,他没有居住证,办不了当地的网约车驾驶员证,开出租也没有多少生意,只能回老家另谋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我也习惯叫网约车,网约车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要算滴滴公司了,一开始滴滴对乘客也是蛮好的,0元坐车,到周末或节假日半价打车,还时不时送优惠券,增强乘客对平台的黏性,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无非就是从司机和乘客的身上抽取。

有一次,我要去高铁站,提前一天设置了顺风车,但是没有师傅接单,我以为到处都有滴滴快车,大不了到时叫快车,谁知道,第二天早上叫了几辆快车,有一个师傅说他的轮胎没气,让我把订单取消;有一个师傅说他的汽车坏了,无法过来接我;叫到第三个师傅,他小心翼翼地说道,那边经常查滴滴,到时候只能送我到站外,我只能自己走进去,可以的话,他就过来接我。

因为时间紧急,容不得多想,我说:“好的,你马上过来。”

一上车,我就问他:“网约车不是合法的吗?干吗弄得跟做贼一样?”

他无奈地说:“现在越来越规范了,要办理网约车驾驶员证和营运证。”

“那你怎么不去办?”

“只办了网约车驾驶员证,没办营运证。办营运证一年要交运营费和保险费1万多元,使用年限达到8年就要报废。在三、四线城市,订单量太少,办营运的话根本划不来。”

“那不办营运证,一旦被运管查到罚多少?平台有报销吗?”

“被查到罚1至3万元,平台现在没有全报销了,只援助7成,第二次被抓到,听说要自掏腰包了。这个费用哪个师傅承受得起?”

按理来说,既然是平台派的单,责任在平台,运管应该处罚平台才对,干吗把责任归咎在司机头上。还有,如果司机证件不全,那平台不给司机派单就是了,总不能说,“钱我来赚,责任你去承担”,这样就很尴尬了。

一路上,司机还自报姓名,身份证,家庭住址,他千叮咛万嘱咐,说要是碰到运管查车,千万要说是朋友送来的,不是坐滴滴来的。

谋生不易,我理解的。只是感叹:一方面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复杂斗争,一方面是网约车政策和现实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好。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网约车司机,都不会是这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码字辛苦,大家要是喜欢我的作品,请关注梅畔琴声一下,感谢大家的点评和点赞,谢谢!个别配图与本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