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大师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随古圣先贤学习孔夫子的《论语》。我们继续跟随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学习他所编写的《论语集注》,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25篇。现在进入第四章《里仁第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朱子对“里”的解析是乡里,乡里中有仁厚的风俗是为美,不选择这样的乡里居住,则丢失了是非之本心,不能称之为明智。

朱子也算能自圆其说,他是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大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多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在闹市、坟场、学校三个场所,孟母不吝辛苦三度搬迁选择了学校,后来成就了孟子这位历史上的亚圣。

然而,如果熟读论语,孔子对仁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也只有颜回一个人能够“三月不违仁”,只有颜回一位弟子才真正做到仁,真正的好学,能达到孔子的要求。因而并非随便找一个乡里,就能够有仁人居住,甚至穷毕生的时间精力,找遍全世界的各个角度,都未必能找到真正的仁人。这样还谈什么“里仁为美”?

如果晓得反求诸己,懂得一点心学,就会知道“一切从心上说”,所谓的“里仁为美”,里就是自己的内里,是自己的本心,“里仁”就是本心常常驻守在仁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美。本心不择仁而处,怎么能称得上有智慧?

佛家说“即心即佛,是心是佛”,套用一下佛家的话,“即心即仁,是心是仁”,这才是“里仁为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朱子说:约,指穷困。利,如同贪心,深知笃好而必须要得到。不仁的人丢失了自己的本心,穷困日久,必然会为非作歹,享乐久了也会淫滥。只有仁者不论在任何境遇下都会安于仁道,智者则知道仁的利益好处,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仁者和智者在本心的仁上有高低深浅的差异,然而都是外物所不能夺取的。

谢氏说:“仁者的本心没有内外、远近、精粗之间的差别。不用刻意存养也不会丢失本心,不用刻意去整理也不会凌乱。至于智者,可以说他们有所见道,但还不能说他们已经得道,他们需要有所存养才不至于丢失本心,有所整理才不至于凌乱,他们需要刻意为之才行,做不到无意而为之。

安仁则其本心没有内外、远近、精粗之间的差别,而是合一;利仁则还没有做到合一。”只有像颜回、闵子骞这样的优秀弟子,跟圣人的差距不大,才能做到安仁。其他孔门弟子尽管有卓越的才华,已经见道且不惑,然而只是达到利仁,还没有达到安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爱好。恶,讨厌。没有私心,然后才能够做到爱憎都符合天理,这就是程子所说的“得其公正”。

游氏说:“喜好善人而憎恨恶人,这是天下共同的情理,然而人往往行之不正而走偏了,心中有私欲挂碍而不能够自我克制。只有仁者才没有私心,所以能够喜爱人,也能够讨厌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志者,心之所之也。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果真立志追求仁道,则必然没有为恶之事了。杨氏说:“如果志向在于追求仁,未必不会犯过错,然而他绝不会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