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的传承,也就是文化的传承。它们是一株株活的文物,能够让后人遥想先人,让外来人了解本土的历史和文化。古树名木是一种特殊载体,是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凝聚力。

古树名木指的是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是稀有珍贵的树木,或者是具有历史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它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遗产和财富。

古树名木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科学、文化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长期以来,人们称之为“绿色文物”、“活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芜湖多山,山上多古树名木。这些古树名木依存于山水,也为山水增光添彩。

2006年4月,芜湖市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经专家鉴定,目前芜湖市保存下来的古树名木共有153棵,其中达到国家一级保护标准(即树龄500年以上)的有13棵,达到国家二级保护标准(即树龄300-500年)的有6棵,其余达国家三级保护标准(即树龄100-300年)的共计134棵,其中树龄最长的已有一千多年。

这些古树名木保存至今,其中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常常能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繁昌铜山寺东侧有一棵银杏树,覆盖面积近2亩,传说为唐代一位代发修道的斋公所栽,是芜湖市树龄最久远的古树。

它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露,依旧端直高大,无断枝和死枝,树干无空洞。

这棵古树流传着石达开作斥曾国藩的故事,传说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息马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昌县峨山乡东岛虎形山上有一棵杉木书,因树的枝干都是下垂着伸长的,当地人称为“倒杉木”。

传说明末清初时期,当地一农民上山砍柴在坡边休息时,正巧遇到东岛名士立天官年老亡故出殡。他看到送葬队伍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于是把挑柴用的杉木穿担(两头尖的杉木棒)顺手往地上一插,跟着出殡的队伍看热闹去了。

冬去春来,这根杉木穿担居然一天天变绿,长出新的枝叶,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不过由于那位农民把穿担插倒了,所以大树枝叶下垂,因而得名“倒杉木”。

抗日战争后期,驻繁昌的汪伪国民军曾企图锯掉这棵倒杉木,谁知刚锯了几下,流出的树汁在锯条上摩擦后,变成了暗红色的液体,如同鲜血一般,士兵们不敢再锯,只好作罢。如今,这棵“倒杉木”的根部依稀可见当年的锯痕。

芜湖县花桥镇梅村路边的土坡上,有一棵黄连木。它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冠盖如云,远远看去犹如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两条蛟龙相遇,年年恶斗,导致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后来,在一位风水先生的指点下,当地百姓在此垒起了这座小土山,栽下这棵黄连木,从此这里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这两条蛟龙化作梅夹河和施茶河,哺育着两岸子孙,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南陵县奚滩竞河村李村村民组一户人家院子西侧有一棵600多年树龄的枸骨冬青,这棵古树印证了“百年成树”的艰辛。

枸骨冬青又称猫儿刺、枸骨,乡间百姓称之为八角刺。这种树刺如荆棘,只要一沾土便能成活,山间地头随处可见,老百姓嫌其有刺见到便砍,通常情况很难长大。

然而这棵古树竟存活多年,实属罕见,这无疑凝聚了这户人家世代相传的护树之情。这棵树长势良好,三个主枝向三个不同方向伸出,夏天能遮阴凉,供五六十人在树下乘凉。

人民公社时期,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天阴下雨,生产队都在这棵树下开会,既遮阴又挡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昌县荻港板子矶上有一棵银杏树,已历经350多年的风雨了,依旧枝叶扶疏,生机勃勃。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第一船就是在这棵银杏树下靠岸的,它见证了渡江勇士们的英雄壮举。

后来,随着电影《渡江侦察记》的上演,这棵银杏树也走上了银幕,走进了广大观众的视线中。

古树名木,浓荫蔽日,摇曳多姿,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风度多彩的画卷,诉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与传说。

来源 青丝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