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跳霹雳舞的王师傅还帮我们安排了另一家我心心念念的民宿拾庭画驿参观。去年离开碧山时我曾致电这里,无奈不接受非住客就餐,于是过眼瘾的希望落空。当王师傅说可以让我们看看的时候真是喜出望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着导航穿大街过小巷,推开紧闭的门户,一个巨大的盆景出现在我们面前。亭台楼阁,一步一景,烟雨蒙蒙,喷放出的雾气弥漫在池塘四周。拾庭谐音民宿所在碧阳镇石亭村,画出来的如画般的驿站,背山邻水,犹如仙境。

5幢明代老宅几经风雨保留到了今天,经过翻新保护,成就了这所足有十余亩的徽州特色民居酒店,在我们面前重现了当年徽商大宅的气派和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栋宅子的的原屋主是徽商,也是村儿里的最大户,三进的徽式大宅,还带一个江南园林式的雅致后花园,而且每一进院子的屋顶都有一个观景大露台。要说不是最大户也没人信呐。

跨跃明清两时代的老建筑,气势恢宏的木雕楼,他的孙辈还改良了窗棂雕花,就有了老上海西洋柱的设计,中西结合让它多了几分洋气。

一个空间接着又一个空间,移步换景,十多处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琴棋书画茶功能的综合大厅,独立画室、茶室、酒吧、娱乐室、登高望远的摄影亭阁……我们两个人四只眼不够看的,每个角落的小细节和放眼望去的大场景,都那么让人震颤。

拾庭画驿是我们这次黄山行的最后一站,在碧山的三天我们没有离开这块地方,最远就是骑车去了村口和邻村石亭,时间依旧紧巴巴的,还有很多没有看完,没有说完,没有走完,本想再去一趟南屏,居然没有时间。

该走了,骑车回猪栏拿行李,跳霹雳舞的王师傅来接我们了。车上我们依旧谈论着徽州的一切。他说过了惠丰酒厂就不算碧山村了,穿村而过的漳河最终要流到钱塘江,他家原来有特别古老的马蹄床,三四万一个的老古董,甚至更贵的,都被他爸劈柴烧了,还有很多村民不知道,都干下了这种傻事,每每说起,说者和听者都扼腕叹息。

我问他,当地人会不会认为自己的家乡很美,拍照。他说他们习惯了,只有特别好看的夕阳才拿手机拍几张。我手机里的图几乎都没修,但我舍不得低头修图,从碧山到机场的每一眼,都给了沿途的田野青山……而每复看你一眼,就更多一分留恋。

在碧山,我享受于可以风驰电掣地骑车在路上,可以随时跟素昧平生的村民打招呼聊几句,我是一个游人,也是短暂的村民。每当踏入通往碧山的田间小路时,看到熟悉亲切的地方,好像蜕却了武装的铠甲,脚步也变得轻快,回家了。

去年在老油厂待了三天两晚,回去写了2万字,今年在碧山店待了三个整天,没有踏出这小块地方,依旧没有将其看完,反倒觉得需要了解的,学习的,比之前还要多……

还记得夏玥告诉我们,村儿里有四个神奇的老头儿,一个就是碧山书局的管理员老村长汪寿昌;第二个是当地的退休小学教师姚立兰,外号姚浪漫,教了34年的孩子,现在专门免费带着游人游碧山,讲碧山的风土人情、建筑历史,还会带着人们去他家做客,他把自己拍的摄影作品、收藏的旧物展示出来,做成了“芳芳小舍”;第三位老人钱石安,他会带着大家去参观他在山脚下枧溪边上的家靠山邸,他用了近30年亲手做园艺、手工,把热爱手工、园艺,建造了一座“碧山后花园”……

第四个大爷不知道是谁,这些都是我不曾知道的,也来不及拜访的,留着下次我再去找这几个老爷子侃大山。

碧山的春夏冬我都看过了,碧山的四季缺一季,我想看罢碧山的四季。我跟自己说,如果说这是最后一次来碧山,离别的时候将无比惆怅与不舍。如果说下一次是最后一次,那么我希望永远留着这下一次,留给自己一个希望,我还有下一次。

我和熊猫在机场唯一一家餐厅吃了一碗巨辣无比的米线,混着离别的泪水,踏上了回京的飞机。

碧山,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在异乡的每一天,都为了有朝一日能回来,这个不是家乡的梦里老家。每来一次虽不能脱胎换骨,也能找回些许生活的真实,领悟更深一层。现在再返回头去看曾经写的过往,只觉得流于表面,有些肤浅。

上大学的时候我时常路过新街口,可以说我经常从广济寺步行到新街口,路两旁的小店一个接一个,起初是五金交电的丛林,一会儿又变成了乐器店,一会儿又穿插各种小吃,尤以聚德华天的居多。那会儿我就想,它们干嘛都扎堆儿,要是一个地方一个类型的只有一家店多好,就没有竞争了。

许多年后我才明白,如果是那样,就回到了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动画片,一个男孩儿要去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当国王,当他终于找到了,可又去当谁的国王呢?

碧山不是因为第一家猪栏的到来而声名鹊起,也不是碧山书局一家可以独挑大梁,更不是工销社的前店后坊足够吸引所有的游人……是他们一起。正如你去找工作,没有被录用,有两种可能,你的能力不符合或已存在。碧山的这些必打卡地就像一个团队,各自承担了不同的职能,它们互相作用,又相互独立,团结起来便所向披靡,成就了碧山魅力。

还记得上学时候老师说读书要善于做加减法,把一本厚书读薄,再把薄书读厚。来碧山的三次,体会了这句话。

起初的碧山是一页纸,干巴巴硬生生,冻得我脑子都迟钝了,它只是一个不是景点的原始村落,第二次去我发现可看的东西原来那么多,春天播种,夏天就能收割,三年时间萌生了旧的“新店”,第三次去,那些2万字絮絮叨叨的平庸文字,居然藏在心底,压缩成了无言,密度贴近黑洞,吸收着爱屋及乌的一切。碧山从薄变厚,从厚变薄,变成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上一次我只是想压一压黄“山”的气焰,让大家知道真正值得去的地方是碧山。这一次,我觉得它可以不再在意其他,因为它们不在一个层级上,不必比较。站在碧山的稻田里、乡间小路上,也能一览众山小。

作者:那敢情好了

文艺范儿独立摄影师,旅行、美食、生活方式撰稿人

多平台认证、签约旅行家,美食达人

双微:那敢情好了

图文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主体转载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