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尚未挂牌,大陆+香港市场IPO规模已占全球43%,对于个人投资者,这是机会吗?

过去一周,资本市场的一大焦点便是蚂蚁集团的IPO,现在来看已经要到了登场的时候。这一IPO不光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大事,也是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毕竟预计蚂蚁将在A股科创板和香港股市共计融资超过350亿美元,将打破当年阿里集团在美国IPO时250亿美元的融资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背景下,中国A股和港股两市也成为了今年最为活跃的IPO市场,也将创下历史记录。不计入蚂蚁集团本次IPO,沪深两市今年的IPO规模已达475亿美元,占去了全球IPO市场规模的27%,已经创下2010年以来的全年记录,如果把在香港挂牌的中国公司算上,这个比例更将提升到43%。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IPO是一个相对公司挂牌市场的概念,其实今年很多公司的IPO相对于该公司并非首次,而是基于多种原因在中国不同市场间,在中国和海外市场间的再次募资。其中的代表是中芯国际,其在A股的IPO规模高达76亿美元,在今年的全球资本市场已经足够惹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港股,一大主题就是在美中概股的回归,基于这类公司资本结构和此前投资者特点,显然香港市场是一个比较好的回归地点,而以此为“基地”,也不排除它们将来回归科创板的可能。

没错,科创板在今年中国的资本市场上非常亮眼,也是重要的行情推手,尽管存在必然的泡沫,也有人争论在上面IPO的公司科技含量如何,但是我至今为止对科创板还是持高度认可态度,《了不起的科创板》。

当然,面对这一IPO大潮,还是那句话,你马上进去不一定能赚到钱。我个人对IPO持有保守态度,哪怕再好的公司,我都宁愿等等,当然也可能错过最好的机会。

这波IPO如上所述也有区别,比如一些IPO对于挂牌公司来说那真是IPO,第一次在公开市场挂牌,是一个“估值”到“市值”的过程,这样的IPO往往早期波动较大,对散户的风险更大。说的不好听些,不同公司的情况差异很大,很多时候是个散户接盘的过程,哪怕优秀的公司,也存在投资人退出而有早期拉高股价的动机。还有一类就是跨市场的二次挂牌,这类公司的特点在于起码有个市值的参考,你有更公开的信息可以掂量,当然很多时候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市场挂牌的业务不同,会使得这样的评估并不容易展开。

但是,两类IPO的风险都是存在的,并不意味着后者比前者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和资本同样可能基于一些题材热炒,甚至让其已经挂牌的股票提前上涨,这个时候你基于这样的市值去评估也很难说客观了。

在科创挂牌的明星股中芯国际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挂牌之前,那是集合诸多题材于一身,甚至到了家国情怀的高度,但是毕竟行业有它的特点,资本市场也会走向务实,我们看到它挂牌后整体是一个向下的轨道,所以早期投资该股的散户会比较焦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我更看重科创50这样的指数和配套的基金产品,从中芯国际和科创50指数的对比来看,尽管这个阶段科创50也在深度调整期,但是比你踩错一只股票还是好一些。何况,对于指数,本身就优胜劣汰机制,你投资上可以通过定投摊平成本,所以长期来看大概率存在获益空间。

如果带上沪深300指数,那么这段时间你其实可以盈利4.48%,而近期的指数调整中,科创板的成分股也会包含在上证指数中。其实这里体现的就是个人投资者投资的几个梯度,从沪深300这样的宽基指数,到科创50这样的主题和领域指数,接下来甚至可以进入行业和更垂直的指数,最后再到个股,风险逐步提升,潜在收益空间也会提升,这里面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你个人对风险和收益的权衡。

这里之所以我个人提倡指数基金和ETF,原因也在于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特别是新手,对资本市场认识有限,投资经验和纪律,特别是情绪的把控缺乏历练。这个时候投资个股,很可能也是处于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状态,这个时候就很容易从众,或者被误导,甚至陷入一些骗局。所以,我的建议是个人投资者以指数基金开始,甚至作为长期压箱底的标的,同时以一定仓位去尝试个股投资进行学习和了解,逐步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方法论,面对近期火热,与此同时也波动不小的市场,让我们也理性评估个人的投资体系,选择合适的标的和方法,让我们获得更加扎实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