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是书写在竹、木简牍上墨迹字,《尚书多土》上 “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记载,说明殷商时期开始有竹木简的文书。现在发现出土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简牍。就从墨迹来讲,简书应该是最早的书法墨迹了。有人可能要提出异议,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但甲骨文和简牍的最大区别就是,甲骨文的契刻文字,而简牍是墨迹文字,包括金文等文字,是铸造文字,并非是墨迹。由此看最早的墨迹或说带有书写性质、有书法意义的就是简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捆绑成册的简书

简书、甲骨文、金文

在出土的简牍我们发现,简书是具有线条意识的书写性文字,自有书写以来,简书之线,先后出现三种不同的表现:最早只求以之成字之形,不知讲求怎样用笔,基本是以墨涂字;而后则是以线画字,力求有匀净的线,画出工谨的字形,而且使每个字形充分体现形象构成规律;第三阶段,书写熟练,线条已显示出明显的运动势,这种效果被肯定,被汲取到结体效果中来。

如果讲隶与篆有什么根本性区别,写篆的最高要求是充分将有生命形象意味的形体,以有节律的运动产生的线条表现出来;而求则是以笔的有力有势的运动直接写出生命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认定:中国有真正的书法,从隶开始。而这种书写方法,是从篆向隶过渡中完成的。

当《郭店楚简》(战国中晚期的)出土以后,有人将这种简书与周代金文联系起来,认定它“与周代金文一脉相承”,“在保留了许多与金文相同与相似字形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字”“郭店楚简的文字为篆体,少数笔画带有隶书的风格,已不是严格意义的篆书,应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作品”。

《郭店楚简》(战国中晚期的)

事实上,周代金文只能沿用周代的简书,楚地的简书也只能是楚地更早的简书的继承。正是由于论者没弄清楚简书在历史上存在的位置和与它书的关系,就想当然地以为金文是“严格意义的篆书”,真正战国中期的篆书反而“不是严格意义的篆书”,其所继承的竟然不是本国早已存在的简书。说明到目前为止,一些人对简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的位置和简书存在的意义、价值并无真正的认识。

简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对于简书在历史上的实用价值和存在意义,怎么肯定都不为过,尤其是其资料价值。那时候,只因有简书作为保存信息的常式存在,所以才从方方面面留下了历史的信息。如果没有简书,甲骨文、金文无以产生,后来人对这段历史也无所知。今天我们从甲骨文、金文得到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商王朝的一些占卜活动,而金文表明当时为啥铸造这些青铜器物外,还有记载朝代即统治者更迭等,保存历史的各方面的信息,这些文字要么是契刻要么是铸造。而简书,不仅记录了不同时代的政务、军事、天文地理、农业医学知识、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孔老之学、诸子百家之言……都因有了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关键所在是书写留下的墨迹。

简书不仅比甲骨文、金文早,应该说为甲骨文、金文的出现立下了基础,而且为使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立下典范。简书是以最质朴的形式为书法艺术立下了基架,也为书法的审美讲求立下了千古不易的原则。简书是真正意义上的“写”、“字”,即所谓书法艺术,就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必以“写”来求,必以汉字为据。有此二点,即使全然不知何以谓艺术,也会产生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后者则在文字书写中,能顺应自然之理,尽生理机能之功,本无挂无碍之心,就会得到古人所赞许的“天然”和“工夫”的审美效果。简书之为艺术,之有审美效果,就是这样展示的。简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也由此体现出来。在书为实用而存的历史阶段是这样在书法成为纯艺术形式后也只能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威汉简

最初的书契时代,人们只为保存信息,还没有审美效果的讲究。但是当书写日益熟练以后,人们发现一个个字竟有俨若生命形象的意味。当发现这种效果之初,人们承认是书者能力的表现,但还认识不到这是物化在书法形式上,人对自然之理的感悟,这是人的智慧和力量借文字形式的形象化。正是它,引发了人们的美感,人们喜爱这种显示“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效果,便总结经验,琢磨道理,努力实践,逐渐有了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

我们通过对简书的反复观赏感悟,在古代书写简书的人,是一类公务记录的工作,是为保存各种重要信息而书,书者还不会知有美的自觉追求,只求以平实之笔完成书写。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书写过程中,书者平日积淀于心的生命形象构成意识,随着得心应手的书写,形成一个个符合生命形体构成规律,有活力、有生命意味的形象,而成为艺术。

能使汉字书写成为艺术的,首先是其所成形象的生命意味内蕴,而后是将这种内蕴充分开发张扬的主体的资质修养、情性意兴。从逻辑上认定,当时记录的这些内容和书写介质决定了简书这种书法形式,并产生艺术效果成为艺术作品,在今天看来这些具有巨大资料价值的文字即成了创作内容。

简书的艺术形式及时代意义

简书独特的形式就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特性,是书法形式得以呈现的特性。看不到这一特性不行,看到了这种特性不承认也不行。所以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因时代不同有所区别,也应该充分地认识书法形象出现的这种效果,不仅不会妨碍实用,而且反而使本只为实用的书写也越来越自觉地同时做这种效果的追求。

汉简:隶书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本来只求为实用而学习书法,也尽量寻找那被认为写得美、写得好的作品,努力仿其式样,学其技法,都是尽可能找名家的优秀作品和他们的摹本。

今天书坛,众多书法爱好者从简书吸取汲取所需,营养自己的书法创作,取得不俗的成绩。就像清代以来对碑书的认识一样,也是受到时代审美的影响。当一代接一代人都来学仿一种都认为美好的面目时,虽然也能获得一定技能、积累一定工夫,但是彼此相同的风格面目,却会令人审美心理产生逆反。这时,忽然发现出土的碑石书迹,有一种显然不同于久已让人厌视的法帖风貌,就觉得有奇美。其实这种面目之书产生之初,不是没人见过。比之相近时期的帖书,显然不如帖书妍美。

当人们以妍媚为美之时,对于一些雄强厚重的书风不感兴趣。而时间一长,人们的书法艺术意识日益发展,不仅不满于一味的妍媚,而且也不满足于风格面目缺少个性,所以对碑石上风格面目多样又迥异于帖的效果产生了强烈的美感。于是,人们或直取碑式,或碑帖兼容,或举一反三,借作新创,从而使日渐式微的帖书得以扭转,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