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能带来的最直接作用,就是让人类避免重蹈覆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伦敦反对戴口罩的集会)

最近刷新闻,发现英国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伦敦又提高了封锁等级,试图遏制疫情蔓延。然而,再高的等级,有人不配合的话,也是白搭。

刚才看书,偶然发现一件事件:三百多年前,准确的说是1665年,伦敦就发生了大瘟疫,差点变成“死城”。再往前大概三百年,1348年,伦敦也是爆发了大瘟疫……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三百年一轮回”?

别急,咱们看看1665年的瘟疫,再看看现在,你会发现: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儿。

1664年的冬季,伦敦人目睹了一颗彗星从天空划过。在那个时代,这是不祥的预兆,有些人开始担心会发生灾难。

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谁也没有意识到,瘟疫正在慢慢地蔓延。

(1665年瘟疫)

圣诞节的时候,伦敦的一所教堂记载了首例因瘟疫而死亡的人。到了1665年2月,又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证明死亡人数急剧增加——但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瘟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导致了死亡。

但是,到了4月底,市中心发生了两起瘟疫死亡案例,终于让人们意识到了危险。

英国人对瘟疫并不陌生,因为就在三百年前,伦敦鼠疫大流行,具体死亡人数已经无法统计。这样的惨痛经历必然口口相传下来,伦敦人不可能忘记传染病的可怕。

所以,4月27日,当时位于怀特霍尔街的枢密院规定:瘟疫死者的家属,必须在房间内自我隔离40天。

你看,伦敦官方的反应还是很快的,隔离政策也绝对是明智的。但是,伦敦市民不愿意了,宁死不愿隔离。

警察被安排在瘟疫死者的家门口,不让其家属出门。然而,这些人联合亲戚朋友,控制住守卫,然而大摇大摆的混入到了街头的人群中。因为警力不够,枢密院对此毫无办法。

既然隔离单个家庭不行,那就按照住宅区隔离。官方的第二个隔离政策,按现在来看依然是正确的。然而,英勇无畏的伦敦市民,总觉得隔离就是失去自由,失去自由比失去生命还可怕。于是,总有人偷偷摸摸地溜上街头,把疾病传染到别的区域。

就这么,瘟疫不可避免地开始扩散,问题越来越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65年瘟疫)

枢密院的第三个措施,就是在城郊建立专门的隔离医院,治安官把瘟疫病人运到这里隔离,避免接触到更多人。

你看,这三个措施绝对是对付传染病的大招。但是,因为隔离政策稍微有点晚,再加上市民完全不配合,瘟疫不可避免地大规模传播了。

同时代的伦敦作家塞缪尔·佩尔斯描述:“由于大瘟疫的原因,伦敦每个人都在讨论死亡……”

笛福后来描述说:“有人听见警告的声音,那个声音叫他们赶快逃走,因为伦敦的瘟疫十分惨烈,存活的人已无力将死者掩埋。”

有钱人首先开始撤离,他们不用担心生计问题,可以去乡下的别墅躲避一阵子再说。

于是,伦敦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马车,有钱人拖家带口的离开了。查理二世宣布国会休会,一直到次年9月,所以议员和很多官员都早早的离开了伦敦——这一幕似曾相识,300年前的黑死病,有钱人就是这么干的。

薄伽丘当时还感慨:“幸存者自保的方法很奇特。尽管自保的方法各式各样,但有一点相同:自私自利,毫无仁慈之心。人们避免接触病人,避免接触病人周围的一切,每个人心中只有自己。”

紧接着,医生和神职人员,也纷纷离开伦敦。当时牛顿正在剑桥,那里还是相对安全的,但牛顿依然选择回老家的庄园里避难。

但是,绝大多数的普通市民,无路可走。

他们没有太多积蓄,如果此时离开,很快就会饿死在路上。而且,就算想离开,也不知道该去哪里。于是,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达官贵人逃走……

不愿意隔离带来的惨痛后果,最终还要这些普通人承受。

(14世纪的黑死病)

人口密集的街区最为严重,最高峰的时候每周有一万人死亡。1665年9月的一天,死亡人数创纪录地达到了7000人。

还没有离开的政府官员,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7月份伦敦政府下发《命令书》,开始采取极其严格的强制隔离政策,那些被判定得了瘟疫的家庭,如果没有被送到隔离医院,就会被封锁在家里,每天有专人送吃的。

即便是这样,还有无数人死去,平均每周的死亡人数都有1000人至2000人左右,直到整个城市毫无生机,几乎成了死城。

瘟疫一直蔓延到了1666年,才慢慢被控制住。当然,这么严重的瘟疫,不仅因为伦敦人对于隔离政策的抵触,更因为当时对瘟疫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并不知道如何科学的预防和治疗,隔离政策也是凭借以往的经验。

再加上当时英国糟糕的卫生状况,也加剧了瘟疫的蔓延——可以说,当时的大多数伦敦人,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时代在进步,每一次灾难都会让人类刻骨铭心。

然而,300多年后,当英国再次遭遇严重疫情的时候,很多市民最初的反应,依然是“无自由毋宁死”。看新闻就知道,各种反对隔离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嗨……

是不是和1665年的情况有些相似?难道是“三百年一轮回”?

咱就不操心了,操心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