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为了防止西欧的战火蔓延到苏联境内,苏联在1939年9月起,用尽各种办法建立了一条横亘整个东欧的防御地带,史称"东方战线"。

原本计划,这条防线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却出乎苏联官方的预料:这条所谓的"战线"不仅没有让纳粹停下进攻的脚步,反而还侧面加快了战争推进的速度,苏联人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大规模的兼并

按照苏联的想法,这条战线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吸收"波兰以西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原本在1921年的《里加条约》中,上述两地是归属波兰所有,苏联无权干涉和侵占这两处土地。

但在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官方就决定出兵这两处地区,目的是帮助这里的俄罗斯裔同胞免受纳粹的残害。而对于《里加条约》,苏联对外宣称波兰政府已经前往海外避难,该国已经失去了独立自主国家的地位,因此原本的条约也就宣布无效。因此为了地区安全,苏联只能"被迫出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28日,苏德两国确定了所谓的"最终国界"。11月1日到2日,上述两个地区分别在苏联的"帮助"下,纷纷成立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土地分别并入苏联麾下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当中。这样一来,原本属于波兰的,超过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300多万人口正式成为苏联"合法的"一部分。

进入波兰的苏军与德军握手致意

在确定了白俄罗斯和波兰的防线后,苏联又开始将重心放在了芬兰与苏联的关系上。从1938年4月起,苏联多次对外宣称,为了保卫国家安全,苏联必须租借芬兰和芬兰湾内的某些岛上,在这里建立防御工事。但芬兰政府并没有同意苏联的做法,前者表示自己将坚守中立政策,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利用芬兰领土作为进攻苏联的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的领土要求

但这并不能让苏联放心。在苏联的一再倡议下,1938年12月苏联和芬兰在莫斯科举行秘密谈判。希望后者将边界和土地向苏联做出妥协,同时苏联也向芬兰许诺,作为回报,苏联将2倍于此的东卡累利阿的地区作为交换。但芬兰方面却拒绝了苏联一些过分的领土要求,仅仅答应调整边界,割让芬兰湾的一些岛屿。因为两国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且不肯退步,于是谈判破裂。

1939年11月28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由于芬兰一直以来对苏采取敌视政策,加上几天前的"曼尼拉村炮击事件",苏联方面已经忍无可忍,两国关系未来只能兵戎相见。两天后著名的"苏芬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爆发后,芬兰曾向苏联要求进行和谈,但却被苏联拒绝。虽然经过国际社会的多方斡旋,但两国依然处在战争状态,苏联虽然将战线向前推进了一段距离,但却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与损失。世界上击杀敌人最多的狙击手,芬兰士兵西蒙·海耶(芬兰语:Simo Hyh)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一战成名的。

最终经过3个多月的激战,苏军取得了军事上的惨胜。1940年3月12日,苏芬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和约。内容包括将整个"曼纳海姆防线"所在地区划给苏联,原本的芬兰国界将向北移动150公里等一系列要求。这一系列操作,使得苏联总计取得4.1万平方公里土地,"东方战线"的北部边界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二、波罗的海三国入苏

位于波罗的海东北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一直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战略价值十分重要,一旦希特勒进攻苏联,这三国正好处于纳粹进攻路线上,属于必经之地。因此当苏联实施"东方战线"计划时,关于波罗的海三国未来走向,就成了苏方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9月28日,10月5日和10日,苏联先后与三个国家签订了互助条约,条约规定苏联拥有在三国境内驻军、建筑海军港口和空军基地的权利,但苏联的军事行为不得损害三国的主权,不得改变本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但到了1940年6月,苏联却一反常态,对波罗的海三国展开了外交施压,尤其在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之后,苏联开始抓紧对当中的立陶宛展开外交攻势。6月14日,苏联严厉召见立陶宛政府领导人,指控该国违背之前的和平条约,大肆开展反苏活动。

苏军此时要求立陶宛政府,除了严厉处理反苏的罪魁祸首外,还要求后者建立一个"能够保证两国友好条约能继续施行"的新政府,另外苏军在可以自由出行立陶宛国境,甚至一些敏感地区允许苏军部队进驻。在苏联的严厉要求下,立陶宛政府只能接受这种"丧权辱国"的要求。苏联红军接着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占领了立陶宛。之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接受了同样的要求。

爱沙尼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6月17日到21日,波罗的海三国纷纷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亲苏的政府。到8月5日,三国土地正式成为了苏联的一部分,这也使得苏联的领土面积又增加了17.4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了约586万人。

三、"东方战线"的成立

经过之前的一系列操作,苏联基本上建立东方战线的大致构想。想要完成最后一块拼图,那么位于黑海沿岸的罗马尼亚就成了最后的行动目标。借着之前与罗马尼亚的领土纠纷,苏联在1940年6月要求罗马尼亚政府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北部的布科维纳也一并归还。

1号为比萨拉比亚,2号为北部布科维纳

罗马尼亚心中并不情愿,甚至还找英国、德国等国求援,但结局也是跟波罗的海三国一样:当年6月28日,罗马尼亚决定将两地交还苏联。两天后,苏联军队成功开进这里。1940年8月2日,原比萨拉比亚成立摩尔达维亚共和国,而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境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6月,苏军进入基希纳乌

到这时为止,苏联的国境线沿着波罗的海到黑海沿岸向西累积推进了约150-400公里的土地,"东方战线"由此正式宣告成立。该战线在一定意义上扩大苏联的防御空间,使苏联的许多工业中心城市向后转移了上百公里,增加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但是,由于这些土地都是苏联掠夺而来,与侵略战争无异,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大多是反苏排斥苏联的,苏联人在此几乎得不到支持得不到支持。反而是纳粹德国入侵后,这里的民众对德国感到了一丝安全感。

结语

苏联的"东方战线",看似保证了国家的安定,可实质上却为未来苏联不稳定的社会问题埋下了隐患。而且苏联在建立东方战线中表现的一系列不足都为今后的政治、军事和道义上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参考资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2.《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

3.《失败的东方战线》

4.《苏联编年史1922-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