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是低端制造业的最后一站,你认同吗?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对低端制造业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通俗的来说,它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也就是工业化初期的产物。

其次要对次产业几次转移路径要十分了解,明白这些次产业转移造成了什么影响,是好还是坏?

产业转移的路径

从蒸汽机发明以来,产业进行了三次升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次工业革命,这三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人类从一个自然索取者,变成一个自然主宰者

1860年后,英国通过机器山寨了中国的纺织业后,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导致产能过剩,所以急需开通新的市场。

而这个市场就是美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次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背后逻辑是廉价的劳动力,新的消费市场。

也是因为这次产业转移造成了美国的内战,也就是南北战争,最后导致黑奴的解放,因为工厂需要大量廉价的工人,但是这些廉价的工人都在南方奴隶主的庄园中。

第二次工业转移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这里面原因比较复杂,除了廉价劳动力和市场以外,这个时期美国的金融业也蓬勃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本市场赚钱的方式明显和实业有巨大的区别,大量优秀的人才扎堆进入资本市场,是制造业市场萎缩,因此不得已只好转移。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巩固和盟友的关系,大量的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德国,造成这两个国家的崛起。

第三次产业转移其实和第一次没有多大区别,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无论德国还是日本都受制于市场和人口,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面临市场饱和,产能过剩的局面。

因此为了寻找新的市场,这些产业进行了分流和转移,这其中又包括了一些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至于第四次转移,毫无疑问受惠的是大陆,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美誉,而日本也从90年代进入了我们所说的"衰退20年"

我们看到每一次产业转移都会造就一段经济繁荣的时期,当然产业空心化之后,用什么去弥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时候就产生了金融业和房地产。

尤其是房地产,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经历过房地产泡沫造成的伤害,但这背后的本质还是产业空心化后的市场应急反应,用房地产弥补产业转移带来的市场空虚。

最近报道的纺织业回流说明了什么

最近,我们从很多新闻报道上看到纺织业回流,当然它只是产业的一个分支,但足够我们分析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能迁移出去,那么我们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去判断,市场和成本,印度的市场足够大这是毫无疑问的,印度的用工成本肯定也低,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印度的市场足够容纳这么多产业和满足全世界的需求吗?

只要是工业肯定就和电有关系,那么我们就从工业生产上最基础的电能去判断,据BP公司对外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全球各国、地区实现了约为27004.7TWH(1TWH就是10亿度电)的发电总量,同比增长1.3%

其中印度排名第三,总发电量约为1558.7TWh,增长0.5%,全球占比约为5.8%,美国为16.3%,排名第二,我国为27%。

我们知道制造业都是耗电大户,因此电能的发展也能侧面反应一个国家对产业转移的接受能力。

很明显,目前还没有国家能吃下这么大的产能,包括美国,这从特朗普的制造业回归失败就可以看出,当然这里面的问题很复杂,围绕电能的发展肯定会衍生很多问题。

而成本也不仅仅是人工成本,而人工成本也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低端劳动力,毕竟像中国这么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

这后面还有一个问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很明显纺织业回归,说明印度市场不具备这样的抗风险能力。

这里面印度要代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必须解决三个难题,1,电能的发展;2,低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3,市场抗风险的能力。

为什么产业不会从中国转移出去,中国是低端制造业迁移的最后一站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被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产业转移消息所轰炸,认为制造业会从大陆迁移出去,我认为这个看法很不客观。

制造业迁移的两大基本条件:成本和市场,然后你看看世界上有几个满足这两个基础条件的国家,所以产业只会有限分流。

分流肯定会造成成本的上升,很多企业选择继续留在中国,不仅是因为我们有全品类的产业链,对很多企业来说失去中国市场是很危险的事情也就在此。一旦被中国本土企业所代替,那么就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比如高铁,已经被我们做成了白菜价。

这也是华为被打压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中国的产业一旦形成规模,毫无疑问就会变成价格屠夫。

前段时间发生苹果工厂迁移的事件,我并不忧心,相反我认为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当然苹果的迁移问题很复杂,但毫无疑问是受到了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说了这么多就是让大家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虽然属于老生常谈,但也需要有人去总结,不要被各种专家教授的观点左右,下面我来阐述制造业不会迁移的三个重要观点。

第一:经商环境,也就是工业软实力

这里面牵涉到很多问题,比如相关运营许可的审批,政企之间信息传递的问题,地区安全环境的问题,相关从业外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问题,包括水电等问题,实在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毫无疑问,我们在这块是最有效率的,而且这种效率可以大胆的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完全具备这个能力。

这里面就有个反例,郭台铭富士康遭遇到的困境,这里面还有一个例子,佳通轮胎,所以制造业回归和承接制造业口头上喊喊可以,实际操作起来很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硬件部分,也就是工业硬实力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交通物流,以高速公路为例,在2014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6万公里,超越了美国的9.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位。

而在高速公路排名前十的几个国家中,压根就没印度的银子,这说明印度的基础建设很差,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承接世界工厂的重任。

这些最基础的设施实际上关系到物流运输的运行效率,举个简单的例子,疫情期间,只有中国才能大量生产防疫用的口罩。

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些加急原料进入生产线的时间,过程中还包括原材料的检查等很多环节,当然除了这些还有港口的吞吐货物量,比如世界最大的龙门吊就在中国。

这些看起来很基础的东西一旦被做起来之后,就有先发优势,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不顾成本的投资基础建设,目的就是谋划未来。

第三: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产业链

产业链的形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当前面两条完全满足之后才可以形成,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相反成为难以复制的问题。

以苏州以前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为例,主板显卡有华硕等企业,电容、电阻等电子元件有国巨等企业的存在,还有一系列的组装车间,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一个产业园完成,可以说相当的顺畅。

优势就不用多说了,降低了时间成本,自然也会降低产品成本,所以说制造业转移出中国很难,因为中国市场可以养"懒"你。

当然最怕的是工业4.0时代的带来,比如阿里巴巴全球第一个无人车间,一旦过度到这个时代,制造业就更难迁移出去,所以其实不用过度担忧。

结语:产业转移出中国其实很难,其实我可以大胆预测,一旦苹果退出中国市场,20年后就会成为下一个三星或者诺基亚,后工业时代比的是智能化,这里面有基础的比拼,电力的比拼,所以以后看基础产业只要看电力数据就对了。

简单来说电力是工业升级的粮食。

喜欢就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