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在王朝时代并不少见,有被迫的,也有自愿的。禅让,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可分“内禅”与“外禅”,“内禅”为帝王将帝位让给同姓人,“外禅”谓天子禅位于外姓,如尧让位于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南宋就有四次权力的内部交接。

第一次,1130年,宋高宗赵构禅让给儿子宋简宗赵旉(内禅),后复位。但对于宋简宗,史学界一般不承认,为什么呢?

话说,建炎三年,苗刘兵变,宋高宗退位,苗傅、刘正彦立魏国公赵旉为傀儡皇帝,改元明受,同年,宋高宗又复位,迁都临安府,立魏国公赵旉为皇太子。但赵旉立为太子后不久就生病,宫人不小心踢到金炉发出声响,太子受到惊吓,随后病情转剧。最后于同年七月十一日去世,年仅2岁。

可见,这次禅位是被迫的。

第二次还是宋高宗赵构,将位置内禅给了赵瑗,后更名为赵玮,是为宋孝宗。

说起宋孝宗的故事,还是蛮有趣的。当时,金兵南下的威力实在是太猛了,吓得赵构落下了生理暗疾。后来,从旁支中挑了二人,赵瑗与赵璩,并将其养在宫中。

估计,赵构还是期望能有自己的后人,故一直没有立储。眼看自己就要五十岁了,但亲生儿子还是没有踪影,赵构才认真考虑起继承人。选谁呢?赵构很有才,分别往两个候选人处各塞了十个宫女。隔了数日,便让人去检查。

赵瑗采纳了王府教授史浩的建议做了回“君子”,这些宫女完好如初。那赵璩呢?结果正好相反。想来,这是对赵构用意的解读不同。于是,赵瑗胜出,更名为赵玮。其实,赵玮对于抗金是持积极态度的,甚至,还一度请缨,愿意出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真是不了解他的前任啊,赵构本就不愿意和金交战,若真的将金人打跑了,那皇位是不是要提前交出来?在赵构非常生气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封“悔过书”,这才没和他的接班人过多计较。所以说,皇帝身边的近臣很是关键。这一次又是史浩,替赵玮起草了悔过书,化解了一场危机。

后来,赵玮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主动降低姿态,让大臣们很是欣赏。而赵构也察觉到了,御驾亲征建康(南京)回程后,正式立赵玮为皇太子,更名为赵眘。最终,在赵构56岁这一年,他以自己年岁大了为由禅位。当然,对于赵构来说,此时禅让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因为,让一个听命于己的继承人早点替代自己处理朝政,既省得自个儿为政事烦心,还能进一步换取他的知恩图报。这样既可以安享尊荣,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以太上皇的身份左右大局。后来,宋孝宗对赵构也是极好,生活上的照顾更是不必多说。甚至,连国策定夺都尽量尊重他老人家意见。

其实,宋孝宗是真有心收复失地,只是上面的太上皇一如既往地告诫:“这个仗你得掂量,对方不过是输赢问题,而我们可能就是国亡。”

苟延残喘不会死吗?

若不是后来北方势力的纷争,南宋估计早没了。

此外,赵构身为太上皇,一干政就是25年,不仅弄得宋孝宗没了脾气,还对政事没有了兴趣,只能以沉默来对抗。

于是,第三次禅位开始了,这次是宋孝宗。

当时,宋孝宗也是迟迟没有定下继承人,这主要有三点:

一是、忙着自己的事业;

二是、要照顾赵构这位太上皇的情绪;

三是、他看好三儿子赵惇,认为他最像自己。

其实,宋孝宗的三个儿子都是原配皇后所生。所以,儿子们就开始较劲了。三儿子赵惇先有了儿子,两个月后,老大赵愭也有了儿子。这时,宋孝宗不得不立老大赵愭为太子。但是,赵愭的寿命太短,两年后就走了。其后四年,宋孝宗一直没有立太子。

后来,宋孝宗还是立了三儿子赵惇为接班人,因为,二儿子赵恺也病逝了。于是,三儿子赵惇的皇位算是稳当了,便想着早日当皇帝。毕竟,前面有案例。为此,赵惇对宋孝宗进行了试探,后者怎能听不出?不过,宋孝宗还是不太愿意。

于是,赵惇动用了宋高宗皇后吴氏的力量,并借助于扶箕术,“皇太子淳熙十六年二月壬戌即大位”。对此,宋孝宗一直坚持到替宋高宗守孝三年后才正式放手。想来,宋孝宗绝大部分的执政时间,都在听太上皇的“教诲”,这个皇帝做的也实在没什么滋味。

最终,在淳熙十六年二月二日,宋孝宗正式禅位给皇太子赵惇,即:宋光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宋孝宗的三儿子赵惇真是一点都不像他。宋孝宗虽然不是赵构亲生,但却是尽孝极致。而宋孝宗的亲生儿子赵惇,一上位就将老爹的旧臣给除了,还想早点立自己的儿子赵扩为太子。于是,被宋孝宗给驳了,认为赵惇的儿子不如二儿子赵恺的儿子“有才”。

试想一下,这样的结果赵惇能高兴吗?自己做了皇帝,自己的儿子却不能做皇帝?于是,赵惇选择和宋孝宗尽量不见面。其实,在当时看来,赵惇的行为是极其“不孝”,事关皇帝的品德,那是大事。然而,赵惇还是坚持,因为,在他看来,宋孝宗不同意自己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就是有意要废了自己,所以,宋光宗更要极力躲着宋孝宗。

甚至于,连宋孝宗过世,赵惇居然都不送终,并拒绝主持大丧。这一下事情就闹大了,已八十高龄的宋高宗皇后吴氏开始主持局面。于是,在大家摸不准赵惇是打算立储还是禅位的时候,吴氏直接做了决定:宋光宗赵惇禅位。甚至,连宋孝宗的丧事都是在她的安排下,好歹挽回了皇家的尊严。

后来,赵惇疯了,他的儿子是之后的宋宁宗。

这就是南宋的第四次内禅。

“内禅”本是皇家为了保持权力平稳过渡的产物,到了南宋时期,父子三朝却成了权力之间的较劲,有人抑郁,有人疯,真是令人悲哀呀。

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宋史·光宗本纪》、《四朝闻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