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1127年大宋王朝遭受横祸“靖康之变”,金军铁蹄踏破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与大批的皇家宗室,北宋王朝就此覆灭。幸免于难的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收拢队伍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重振河山使得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国祚。但世人提起赵构,都会想到他是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而且在他为帝期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对待金国一味委曲求全,可称得上是一位懦弱的昏庸之君。然而后期懦弱宠信奸佞的赵构,在其为帝之前,可算是一位英勇无比的“猛男”,他前后的勇怯对比为何如此强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使得昔日的“猛男”,变成了一只胆小的“老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英气的康王,挺身出使金军大营

赵构有个外号叫“逃跑皇帝”,其实赵构并非是一位文弱之人,反而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优秀皇家子弟,《宋史》记载赵构“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在赵构尚为康王之时,文封太傅武封节度使,是一位非常有作为,曾经为江山社稷立下功劳的热血男儿。靖康元年金军挥师南下,宋徽宗慌忙传位于钦宗自己逃向江南。钦宗以李纲打赢“汴京保卫战”之后,金军开出议和条件:要求宋朝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并要亲王亲自护送金军过黄河。钦宗召集群臣商议出使金军大营的人选,平心而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任务,搞不好就是有去无回。徽宗有31个儿子,可在宋朝生死存亡之际,这些亲王都一言不发,这时康王赵构奋勇请缨挺身而出,可见当时的赵构并不是一位贪生怕死之徒。

赵构进入金军大营之后被扣留为人质,而身陷囹圄的他却十分淡然,在此期间宋军又派兵偷袭了金军,使得赵构的处境更加危险,而赵构依然泰然处之,镇定的表现甚至让金军怀疑让他是个“冒牌”亲王,最后金军主动释放了赵构,要求更请肃王来使。19岁的赵构以超强的胆识,完成了钦宗交给他的使命,在史册上也留下了他的英雄气概。在赵构回去之后,金军以宋朝拒绝割地为由,再次挥师南下,钦宗再次派人前去议和,而此时的金军已经知晓赵构是个真亲王,他们认为赵构未来必定成为金国的心腹大患,因此指名要赵构前去。肃王已经被扣留,而这一次赵构依然不怂,浑身少年英雄气的赵构,毅然再次踏上了北上的议和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仅19岁的赵构,将生死置之度外,其实也并非是因为一腔热血,这也与他的利益、实力息息相关。赵构的生母韦氏在后宫中的地位低下,赵构迫切想建功立业提高母亲的地位,也正是赵构出使回来之后,韦氏才得以被升为贤妃。其次赵构也想通过功勋出人头地,吸引父皇与皇兄的注意,不受关注的赵构一直在养精蓄锐,直到靖康二年,才等到了梦寐以求的出头机会。而且赵构出使之时,背后有强大的依靠力量,当时的宋朝与赵构南迁之后,实力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赵构敢于挺身而出,主要就是迫切想立功,所谓富贵险中求,使他忽略了背后的危险。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金人并未留恋中原,而是急着班师回朝,此时北宋覆灭中原群龙无首,金人培养张邦昌为傀儡帝王,建立大楚统御中原,金军则俘虏北宋二帝,与3000多人的宗室满意而归。本来就被逼为帝的张邦昌,此后积极拥立康王赵构为帝,在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政权。金人灭了北宋,见扶持的傀儡政权反而支持宋室“死灰复燃”,气得再次发动大军南下,以“搜山检海捉赵构”为旗号,欲彻底消灭宋朝宗室力量。新君赵构一方面命名将宗泽驻守长垣、韦城,又指挥朱胜非、韩世忠、刘光世等大将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广收人才安抚流民,并大赦天下收揽民心,宣称自己誓死与金人对抗到底。然而面对气势汹汹的金军,宋军一触即溃全线崩盘,而赵构接下来并没有积极组织军民一同反击,而是直接丧失了信心南逃而去。宗泽力谏赵构留在汴京安定人心,而赵构却称“京师未可往,当巡幸南阳”,丢下大臣与军队,头也不回地逃亡而去。

身后金军紧追不舍,赵构一路南逃,百姓、兵士见皇帝本人都如丧家之犬,所以每个人也都失去了保卫家园的信心,加入了逃亡的队伍。宗泽与韩世忠再次上书,求赵构“刹车”回京,赵构依然置若罔闻,一面继续“飙车”南逃,一面派人向金军求饶,表示愿意削除旧号,以大金国为尊,说大金不用再劳师动众地追杀,自己已经服气。为了向金军示好,赵构不惜惩办了“汴京保卫战”的功臣李纲,而金军不理会赵构的谄媚,完颜兀术带大军对赵构穷追不舍。曾经意气风发浑身雄气的赵构,在短短数年之内,就变成了一个只会求饶逃跑的“丧家犬”,甚至还要自己的老婆保护,可谓是怯懦到了极致。但当时的宋军虽然在战争初期,被金军打得节节败退,但后来也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些胜利,例如川陕、中原都有很多次大捷。然而这并未增强赵构的信心,他患上了“恐金症”,对金人列出的各种屈辱条约全部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构的心理转变原因

曾经的硬汉性格转变如此之大,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赵构为帝后,亲自管理国家,与金人交涉,认识到南宋的综合国力,已经落后于金国。赵构为了加强集中权力统治,做出了很多束缚社会发展的政策,再加上朝中有大量的奸佞,内部义军四起,一起削弱了南宋的国力。而且战争的成本太高。金人骑马攻入中原,一路掠夺之后满载而归,对宋朝开战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可宋朝人即使打败了金军,又能怎么样呢?无非是阻挡了一次侵略,而根治不了北方的顽疾。并且一场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粮草与金钱,也不能通过一次战争,彻底解除来自草原上的威胁。所以赵构觉得继续开战是不明智的做法,只有议和才是上策。

第二赵构对宋军的战斗力失去信心。金军主力都是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善战,以来去如风的骑兵为主,而宋军则疏于训练,缺少马匹以步兵为主,往往号称数万的宋军,都抵挡不了几千金人骑兵。南宋初年赵构积极布防,总置96万大军,打造水军分别部署江淮诸路,而这些所谓的精锐水军,却败给了完颜兀术的五千骑兵,逼得水军乘船出海逃跑。从此面对金军,赵构失去了抵抗的欲望,不再相信宋军能在战场上取胜。就在岳飞率军大挫金军,一路打到朱仙镇,有望收复中原之时,赵构却“见好就收”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回朝,以至于大好光复形势彻底破灭,连功臣岳飞也死在了赵构与秦桧手中。

第四赵构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当时的宋朝地方政权瘫痪,宋朝的中心朝廷统治十分无力,为此宋朝设立转运司,加强朝廷集中权力,但这也造成地方财政更加困难,根本没有余力去支持朝廷的政策,当然他们也更阻挡不了金军的铁骑。在“靖康之变”过后,宋朝的地方政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到了赵构继承大统建立南宋,基本政令都无法及时施行全国。而且金军南下,地方政府的无力,也使得南宋内部许多人做了“带路党”,抱上金军“大腿”占地为王。所以在此状态下,面对强大的金国,赵构根本不敢再开启战端。

第五宋朝历来有议和传统。北宋初期宋朝就与辽国、西夏签订过和平条约,北宋后期宋徽宗、宋钦宗面对如狼似虎的金国,也采取以和为主的政策,终北宋一朝,主和派已经完全占据朝堂局势上风。到了南宋秦桧为相之时,主和的声浪更是占据压倒性优势,主战派岳飞、李纲、张浚都得不到赵构的重用。而朝中的主和声浪高涨,也与赵构的对金态度是分不开。他曾说过“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渝定议耶”。能看出讲和之策,是赵构亲自制定,即使秦桧死了,议和路线也不会有改变。加上赵构曾亲自出使金军大营,他认为即使是金人蛮夷,也可与之讲和。

第六赵构对自己的皇位没有安全感。虽然皇家血脉赵构继位为帝,但皇位毕竟是从张邦昌手中接过,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为帝后更有负于军民的殷切期望,他不解救远在金国的父兄,也不图谋收复中原,只是一味逃跑,所以天下人对赵构的“正统性”心存质疑。再加上国内日益高涨的“迎二圣”呼声,更让赵构没有安全感,我们可以相信赵构心中也是想光复中原,但对于“迎二圣”却没有丝毫兴趣,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为帝,只是因为自己是皇家血脉的幸存者,否则这皇位也轮不到不受宠的自己来坐。如果二圣真的被迎回,他必定要还政于父兄,到时候就要和来之不易的皇位说再见。

尾声

早年的逃难生活,与定都临安后的稳定生活对比强烈,使得赵构安于现状。另外赵构的独子死后,就一直未再诞下皇子,这使得赵构更加渴望安定,反正这皇位最后也传不到自己血脉手上,在赵构看来就是收复中原,对自己也没有多大的价值,索性“破罐子破摔”,过上安定富贵的生活才是正途,至于国家大义天下百姓,与江山社稷,在赵构心中已经提不起兴趣,同样残害忠良,对敌人委曲求全,他更是不觉得屈辱。综合来讲,赵构无论是作为英勇的康王,还是怯懦的逃跑皇帝,这两者之间的转变,都是由于他身处的利益环境,和自身实力共同决定。

【参考资料:《宋史》,《赵构的N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