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其中有不少浙江好儿女。为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浙江之声特别策划《跨过鸭绿江》,寻访健在的志愿军老兵。今天讲述的是老兵骆宝根心中那份永久的记忆。

点击观看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86岁志愿军老兵有一本珍藏近70年的“花草集”,背后的故事惊心动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6岁的志愿军老兵骆宝根经常会拿出自己珍藏的那本“花草集”,里面收藏着他入朝参战,千里行军途中采集的50多个朝鲜植物标本。

“已经是68年了,这个是喇叭花,还是这么红,我把朝鲜的这些花草,收集在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手册,我经常看它,想起我在朝鲜日日夜夜战斗生活。我会想起很多战友,我心里面经常在默念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愿中朝人民用鲜血灌溉的友谊的花草,万古垂青,永世芬芳……”时光仿佛回到1952年9月,骆宝根那年18岁,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跨过鸭绿江。千里行军,风餐露宿,一路的艰苦和危险难以想象,有时候连站着睡觉都是一种奢侈。

“我们的枪支背包都没有办法摆下来,人就站在水里,人跟人之间挤牢,这样子就站着这么睡,那冬天完全是水冻住,吹出去的气马上都结牢,胡子都是霜啊,那是很冷的。”

但洛宝根和战友很少喊苦喊累,难得遇到部队露营休息,他总会在简易的帐篷旁做个小花园。

“我们都有意识地把一些小花小草种到我们帐篷的周边,有时还会有意识地到其他地方去,挖一点花草过来,种在我们帐篷的旁边,点缀得很漂亮。所以一般这样子看到我们战士就会说你们这个像个小花园。”

休整结束,离开宿营地时,骆宝根还会采集一两种花草,把它们夹在本子里,过不久便成了标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行军的推进,部队很快抵达三八线附近的前沿阵地。经过炮火的连年轰炸,青山变成了光秃秃的黄山,寸草不生,留下的只有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在骆宝根的记忆里,敌机的轰炸几乎是家常便饭。

“一旦战争发起了,人就不大会考虑自己的生死了。当时我还是个新兵,但是老同志讲,第一发炮弹打过之后,第二发绝对不会、再不会落到这个炮坑里面去了,所以我当时等到炮弹过来的时候,马上就卧倒,炮弹落地之后,马上就奔跑起来,但是开始因为经验不足的,起来得太快了,奔跑的时候炮弹的弹片还在嗖嗖嗖地飞……”

即使身处危机四伏的前线战场,骆宝根依旧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至今他仍然珍藏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两个憨态可掬的孩子抱着一只和平鸽甜甜地笑着。

那是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正打得激烈,每个连队领到了一张宣传画,战士们都十分喜爱,互相传看。骆宝根写信给出版单位,希望能再送给自己一张小版的宣传画,可以在战场上随身携带。

不久,宣传画作者亲笔回信,鼓励战士们勇敢作战,随信还附赠了一张小小的宣传照。

“远离祖国,远离亲人,见到这两个这个可爱的小孩子,就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亲近感,好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第二个主题就是点出我们对这场战争的基本的态度,我们热爱和平。”

(骆宝根在非军事区北侧留影)

这张宣传画发到连队不久,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订,志愿军大部队撤回中国。骆宝根则在朝鲜又呆了几年,帮助朝鲜战后重建,而当初共同入伍的好友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当时我们去的时候18岁,四个人一起拍了照片,说好了一起回来,结果他就牺牲在那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一为骆宝根)

青山埋忠骨,此后几十年,让战友回家成了他的一大心愿。骆宝根写了回忆录《入朝参战纪事》,还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几位烈士子女找到了父辈安息之处。

这些烈士的子女,他至少要了解我的父辈是怎么样牺牲的,牺牲掉的战友,就是他们的家属能够见一见也是好的。有一个参谋叫做陈甘平,入朝之后三个月不到就牺牲了,他的儿子当时出生只有五个月,他(后来)专门到朝鲜去,在开城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在英名榜上面找到了他父亲的名字,完成了穿越时空的团聚,我感到骄傲我做了这么一件事情。”

离休后,骆老走遍世界20多个国家,84岁的时候还上了青藏高原,去了纳木错。他说,他想带着战友去看看这个美好的和平世界。

“我们是热爱和平的,但是不怕战争。从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到现在,我们争取了将近70年的和平环境,使我们的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要珍惜和平,同时要热爱我们的最可爱的人,千万不要忘了,因为现在我们的和平环境,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我们很多的先烈,用自己的血汗,而营造了这么一个幸福和平的环境。”

来源:浙江之声

记者:张秀青、王娜

监制:夏海云、施晨嬿

特别协助:金华台何佳桦

编辑: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