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等到了天亮,为保家卫国,又奔赴烽烟突起的战场。他们是英雄儿女。

有些人,于异国的土地永远长眠,一辈子再也无法相见。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他们毫不犹豫地背起战囊;他们忍受冰天雪地的彻骨寒冷;他们不惧战机轰炸的军力悬殊。

他们双手紧握爆破筒;他们怒目喷火堵枪眼;他们舍生忘死保和平。

他们心中憋着一口气,不能输掉这场仗;他们对战绩引以为傲,永生相记;他们身体残留无法再取出的弹片。

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的胜利,不能忘却的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之际,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走近这些“最可爱的人”,听他们回忆永不相忘的战斗经历、永不后悔的卫国之情、永视珍宝的荣誉之书。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刘俏言 记者 张蓉 文/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战场上回来,大家说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请你们一定一定要帮我把这句话写在报纸上。”这句话贯穿对陈龙岗的采访过程,反反复复出现十二遍。

台州椒江,94岁的陈龙岗如今定居在一江山岛战役的烈士陵园旁。他前几年还偶尔上山,去看看曾经的战友,更多时候是待在家里抽抽香烟,享受儿孙绕膝之福。

77平米的房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陈龙岗有女儿和老伴的照顾,虽然走路需要人搀扶,视力也不大好了,但讲话依旧有条理。曾经的战争记忆,在他的讲述中,鲜活,也残酷。

初次参加游击队时,陈龙岗不满18岁。打了无数次仗,折了半条腿,身上至今还留着弹片,落得一身伤,但提起那场异国他乡的战争,陈龙岗仍热血沸腾,说到激动之处,眼眶里攒着泪。

陈龙岗提到很多名字,有他跟过的连长、排长、指导员和一起打过仗的战友。在他断断续续的回忆中,这些名字共同组成了一个光荣的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

如今,他们都已步入耄耋之年。陈龙岗最放不下的,还是自己在朝鲜的那三年。

党给了我名字

“我2岁丧母,14岁丧父,打我有记忆开始,我就和哥哥相依为命。”

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里,那个时候陈龙岗还不叫陈龙岗,他和哥哥都是地主家的帮佣,每天干的活就是放牛、割草、烧饭。地主会给他们留一口饭,但是他在地主家里,只有一个代号,从未拥有过名字。

15岁左右,陈龙岗感觉到,周围的环境变了。山上有了土匪、日军,他们的生活不再平静。房子,牛,粮食,日军所到之处,无一幸免。陈龙岗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游说村民的领头人姓高。陈龙岗在人群中,听着游击队高队长激情昂扬的演讲——“你们难道不想站起来反抗吗?”

日军在村子里强奸妇女、烧杀抢掠的一幕幕在陈龙岗脑中划过。虽然那时他虚岁才18岁,但因为身体强壮,他的毛遂自荐很快获得准许。高队长问他有名字吗,陈龙岗摇头。“那我现在给你取一个吧,你哥哥姓陈,你就叫陈龙岗吧。”高队长说。

“我没有名字,党给了我名字,我就跟着党干!”陈龙岗记了一辈子。

陈龙岗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个任务:伪装成“良民”,给日军一个碉堡的驻兵送鸡肉、青菜和豆腐。他的手推车里没有枪,一进门就夺下了看守兵的枪。在外面埋伏的游击队,趁机冲进了碉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轻伤不下火线

在游击队的四五年,陈龙岗因为胆子大,当上了大队长。随后他又加入新四军,第一次穿上了灰色的军装,参与到了正式的战役中。

经历了一场场大战役,到了解放的那一天,陈龙岗内心提着的一口气开始松了下来——他想,自己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但是他没有想到,还没有成家的他,再次接到了任务,要去朝鲜打仗。

说不犹豫是假的,但来不及多想,陈龙岗就再次简单收拾行囊,踏上他从未踏足过的东北土地。军队条件有限,每个人只能分到一件单薄的棉衣。他们在深夜渡江,整个部队静悄悄的,只有江水的哗哗声,鸭绿江的水冰凉,寒冷彻骨。

真正到了朝鲜,陈龙岗的一切想法开始变了。他想:“我们就要帮他们!”

当时,陈龙岗在志愿军20军60师178团,是高射机枪排的排副。在战场上,敌人的惯用手法是先飞机轰炸,再总攻。面对低空飞行的飞机投下来的炮弹,我方往往只能趴在战壕里躲避。陈龙岗说,我们的军备力量和敌方悬殊,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打掉飞机。

他深深记得,敌人的战斗机划过头顶的声音,随后是铺天盖地的炮弹。敌人高精尖的火力压制,让他抬不起头来。他把身体伏得很低,枪就在他的身边,瞄准那架飞机——开火——打中了飞机的机翼。

三年里,陈龙岗和战友配合打掉了三架敌机,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战绩。

付出的代价也很大。陈龙岗的右腿大腿后侧,在一次进攻中被子弹贯穿。在医疗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陈龙岗来不及取掉所有的弹片,只做了简单的包扎。对于这样的伤势,他说:“我们轻伤不下火线。”

因为这个伤,陈龙岗左腿粗右腿细,后半生需要拄拐行走。

最可爱的人

听了三年的炮弹声,陈龙岗的耳朵已经不大好了。

在战场上,因为常年和机枪炮弹打交道,陈龙岗的10个手指甲全部脱落,如今的指甲都是重新再生长出来的。他现在依赖香烟,讲到激动处,猛抽上几口,才能平复心情。

他说,这场仗打到后来,他们的小队已经没有人考虑更多了。他想留在朝鲜,把敌人打跑为止。无论如何,都不能输掉这一口气。

那时的志愿军条件有多苦?陈龙岗不愿过多提及。综合老兵们的回忆录,志愿军不能生火取暖做饭,在寒冷冬天里把炒面就着雪咽下去,因为一旦生火就会暴露目标,面临敌军飞机的轰炸。无论是冬天夏天,都穿着同一件衣服。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挨过三年。

1953年8月,陈龙岗接到撤离指令,离开朝鲜。

陈龙岗的遗书揣在贴身衣服口袋里,很幸运的没有被用到。他回到了祖国,但是他的战争生涯还没有结束。回来休整没多久,他就奔赴一江山岛,打响了他作为战士的最后一场战役。

退伍转业后,陈龙岗主动申请要到工厂里去。国家百废待兴,从海门化工厂,到海门制药厂,再到现在的浙江海正集团,陈龙岗带着工人们搞经济,搞建设,直到退休。

如今,陈龙岗的家就在一江山岛的烈士陵园旁。因为老家被水淹过,很多荣誉证书都遗失了,这让他的夫人心疼不已。但幸运的是,他作为志愿军的礼物还在,那是一个茶缸,上面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他视若珍宝。

“现在我有这么好的生活,都要感谢党。”陈龙岗嘴里念着,用最朴素的话反复表达同样一个观点,“我更不能辜负党的信任,有现在的生活要知道感恩……”

抽了口香烟,陈龙岗的眼眶又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