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罗贯中花费心思和笔墨最多的武将之一。

赵云出场很早,在第七回便以英姿飒爽的少年英雄形象出现,而他离场也很晚,直到第九十七回才离开人世。

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跨度长达91个回目,在书中所有武将中位列第一位,超过了张飞(81个回目)、关羽(77个回目)等主要武将角色。

而且,对比关羽、张飞这两位有明显性格缺陷的武将,赵云的形象无疑更加完美。

罗贯中将他塑造成为了一位智勇双全、德才兼备、不可多得的超一流“男神”。

可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赵云却不是这副样子。有谣言说他更像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大保镖,充其量是一名卫士长。历史的真实,又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三国演义》中的赵云

1、超强的武艺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应属超一流武将,其作战往往能如入无人之境,一生鲜有败绩。

在第七回合,赵云刚一出场就力战河北名将文丑,救下公孙瓒。接着,赵云又用十个回合斩杀袁绍大将麴义。

袁绍军中,不乏颜良、文丑等名将,军事力量也比公孙瓒强得多,但赵云却能屡屡助公孙瓒转败为胜,这是其超强武艺的最好体现。

最能显示赵云本的,还是长坂坡一战。赵云先是杀死夏侯恩,夺得两口宝剑。接着又怀抱幼主刘禅,接连斩杀或杀退晏明、、焦触、张南等曹营大将。

一路上,赵云奋力死战,连杀曹营名将50余员。罗贯中对赵云神勇的描写,看似十分夸张,却又合情合理。

他之所以成功脱险,最重要的因素是其神勇获得了曹操的青睐:“不许放冷箭,要捉活的。”

赵云的神迹还体现在他的老当益壮上。当年过七旬的赵云出现在北伐战场上时,受到了韩德父子的轻视。

可两军阵前,赵云连杀韩德4个儿子,令魏军丧胆。

魏将夏侯楙感叹:

“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老迈的赵云,竟然活成了敌对阵营中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过人的谋略

作为一员武将,赵云的勇武三国罕有,更可贵的是,其谋略指数也非常高。

在孔明祭出“空城计”之前,赵云就曾拿出“空营计”来对付魏军。

汉中之战,赵云率军救出黄忠,杀回营寨,但曹操此时也引大军杀奔而来。

赵云此时手中兵微将寡,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寨门打开,镇住了曹军。

正当曹军怀疑有埋伏,准备回军之际,赵云命令弓弩手乱箭齐发,曹军慌不择路,落水者不计其数。

赵云的“空营计”可与“空城计”相媲美,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3、高尚的人格

之所以说赵云是一位完人,是因为他除了有超强的武艺、过人的智谋,还拥有高尚的人格。

赵云刚一出山,就抱着报效朝廷、救民于水火的初心。在发现了袁绍、公孙瓒非仁主以后,他毅然投向了实力低微的刘备。

刘备复兴汉室的理想,恰与赵云的人生目标不谋而合,这也是他终身忠于蜀汉的根本原因。

刘备夺得益州后,本来想把田地分给文武官员作为奖励。可赵云坚决不受,他还劝谏刘备说:

“今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方可使出赋役,自然心服。不宜夺之为私爱也。”

刘备兴兵伐吴时,即便是诸葛亮也选择了沉默以对,而赵云是少有的敢于出面阻止的臣子。

武艺、智谋加上品德,让赵云的形象无比高大。赵云也成为三国世界中“最完美的男人”。

二、《三国志》中的赵云

对比《三国演义》中神威无比的赵云,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无疑要暗淡许多,但要说他只是刘备的大保镖,这又太小看他了。

《三国志》的成书时间,比较接近于三国时代,加上陈寿本身就是蜀国人。因此,他笔下的赵云,应该最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在《三国志》中,赵云的没有单独列传,他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合并为一传。历史上虽然没有“五虎将”的说法,但在陈寿的心目中,他确实可以与关羽、张飞等人并称。

《三国志》中的赵云,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1、一身是胆

陈寿对赵云的总体评价是8个字——“强挚壮猛,并作爪牙”。而这8个字的具体体现,是赵云的胆略过人。

在《三国志》中,记录了汉中之战赵云使出“空寨计”的故事。《三国演义》将这段历史通篇采纳,并适当做了夸张。

值得一提的是,获胜后,刘备评价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由是加封赵云为“虎威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云的胆略,还体现在他敢于直言劝谏上,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体现。

孙权偷袭荆州,刘备大怒,准备讨伐东吴。当了皇帝的刘备,早已被汉中之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愿意听取不同意见。

秦宓因为说了他不爱听的话,被关进了大牢。诸葛亮也只是私下里发发感慨:“如法孝直在,必能阻主上之东行。”

满朝文武怕冲撞了刘备,皆闭口不言,唯有赵云敢于劝说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他劝谏说: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说这种话,是冒着被罢官、下狱危险的,然而,赵云并没有畏缩,他立足于蜀国的大局和长远利益,直接指出曹魏才是国家最主要的敌人和威胁。如果先灭曹魏,则孙吴定能不战而胜。

2、心思缜密

《三国志》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极具胆识的赵云,但因为这部史书本身追求“极简风”,他的武艺以及军事才能表现得并不明显。

《三国志》中,只记载了他第一次参加北伐的故事。公元228年,诸葛亮令赵云带领小股部队,作为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出祁山。

为了拖住魏军,赵云命手下士兵死守萁谷,直到街亭失守,蜀军全盘失败。

在第一次北伐中,蜀军损失惨重,唯有赵云带领的这支弱旅全身而退,他亲自指挥断后,连辎重物资都没有缺损。

这次战役,让诸葛亮对赵云刮目相看。正因为赵云作战有胆有谋,才使蜀军不至于满盘皆输。

诸葛亮命人将剩余的军资赐予赵云,而赵云却说自己乃败军之将,没有理由要这些赏赐。他还建议诸葛亮将这些物资入库,以待日后分赐给将士。这更让诸葛亮为之感动。

所以,虽然正史《三国志》并未突出赵云的军事能力,甚至把他描述得更像一位德才兼备的文臣,但不管怎么说,他绝不是刘备的大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