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睡觉,可是为什么每个人的人生截然不同?有的人就成名成家、腰缠万贯,有的人就一生贫困、碌碌无为?当然不只是因为前者够勤奋。

为了搞清楚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作家、艺术家、设计师等人,每天是如何安排时间的,美国作家梅森·柯里,开始搜集关于这些名人的作息资料,并整理成了这本《创作者的一天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超过100位名人们生活中一天的缩影,我把他们的作息类型分成了以下几种:

1. 苦干型

这是最符合中国特色的一类作息方式,尽管书中一位中国作家也没有,但早在许多年前,外国的自由职业者们,其中有一些,就已经很自觉地在“996”了。

比如以作品丰富著名的美国作家欧茨,生于1938年,她发表了超过50本小说、30本故事集还有十几本诗歌、戏剧和散文。她会每天早上8点就坐在工作台前,一直写到下午1点,然后吃午餐,休息到下午4点钟,接着开始干活,一直到晚上7点,晚餐之后,她会继续写作或者看书。

还有美国的发明家、企业家亚历山大·贝尔,没结婚时他几乎是夜以继日的工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结了婚之后,在妻子的强迫下,他改变了作息,答应妻子每天八点半起床吃早餐、每天晚餐之后不工作,可是他会十点之后再次钻进书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匈牙利数学家保罗·厄多斯,是个工作狂魔,这也是他成为20世纪成就最高的数学家之一的原因。

他每天工作19个小时,只留下几个小时睡觉,其余的事情他什么都不做,把挣的钱都花光,只留下一点保持生活,不会做饭,甚至不会泡茶。一位他的同僚拜访过他之后写道:“他只需要睡三个小时就够了……到最后你会累得崩溃。”

2. 轻松型

我们总以为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付出惊人的努力,可是偏偏有些人,每天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很少,却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这简直刷新了人们“天道酬勤”的认知。

莫顿·费尔德曼,美国作曲家,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直作曲到11点,这一天就算结束了。剩下的时间,他会一直散步,这是他除了作曲之外唯一的爱好。

贝多芬比上面这位作曲家稍微勤奋一点,他会从黎明起床一直工作到下午两三点,但那之后,贝多芬也会去散步,并且花掉一个下午,晚上他会去酒馆、剧院或者在家里看书,也是相当惬意悠闲。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一般在早上留出两个小时专心写作,剩下的时间他基本上都在画画或者沉思,同样喜欢散步,而作为心理学家,他还要用剩下的时间接待客人和回复信件,每天晚上十点上床睡觉。

3. 规律型

大多数作家们其实都保持着非常规律的作息,无论他们每天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比如英国作家狄更斯,他的儿子形容父亲:“没有任何公务员比他更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狄更斯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早餐,9点进书房,工作到下午2点,然后吃午餐、散步,6点吃晚餐,陪伴朋友家人,一直到午夜,上床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个定计划狂魔,他很喜欢给自己定计划,并严格执行。

他说要用13周的时间,达到“道德的完美”,每周他都给自己定下一个新的美德,类似于节制、清洁之类的。

除此之外,他还给自己定过一个理想时间表,这份时间表收录在他的美德书里。

提到自律,当然少不了我们都熟悉的村上春树,早年开酒吧的经历让村上春树身体素质下降不少,所以他成为全职作家之后,开始了超级自律的人生。

总是凌晨4点起床,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下午用来跑步、游泳,然后处理其他事情,晚上9点上床睡觉。

他告诉《巴黎评论》:“我保持这样的作息,天天如此,从不改变。这样的重复本身就很重要,它是一种催眠,我将自己催眠,以求更深入我的心灵。”

4. 混乱型

有自律的人,免不了有生活乱成一团一锅粥的人,有些作家的人生唯一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

比如英国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塞缪尔,他就爽快承认自己有拖延的毛病,而且缺乏纪律,他一边说着“虚度光阴和懒散是我最大的罪状”,一边又说:“任何计划我都没有坚持过两天。”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经典作《心理学简论》中强调规律作息的重要性:“我们越能把日常生活的细节交给不费心思的自动行为照管,就能释出越高的心智能力,让它们发挥适当的功能。再没有比毫无任何习惯,一切都优柔寡断更可悲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他这样说,可他自己本身却是个作息不规律、做事犹豫不决、生活散漫的人。历史学者罗伯特在写詹姆斯的传记中形容:“这个人唯一的习惯就是没有习惯……他的人生是一团混乱,永远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控制。”

同样无法规律写作的还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我没办法规律的写作,我一直没办法这么做。”

这是因为她除了写作,还有一份正经的工作,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单亲妈妈,有两个儿子要照顾抚养。

她写作的时间主要是上班的空闲间隙、周末或者天亮之前。

5. 怪癖型

不得不说,艺术家们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团体,在生活中、工作中,他们常常有一些奇怪的仪式或者习惯,令人大跌眼镜。

贝多芬的洗脸方式就让人忍俊不禁。他会站在洗脸台前,把大罐大罐的水倒在自己手上,然后他就会开始没有规律的吼叫,有时候仆人被他逗笑,免不了激起贝多芬的愤怒。

除了吼叫,他还会在房间里来回大踏步、睁着眼睛东张西望。这个过程会持续,在此期间贝多芬一边思索,一边记录,全然不顾水已经洒满地板。

而美国犯罪小说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一生都钟爱着猫和蜗牛,不怎么和人打交道。

有一次,她在鱼市看到两只蜗牛黏在一起,就好像在拥抱,那一刻她感到被治愈,内心平静。

从此她开始饲养蜗牛,她位于美国萨福克郡的家中养着300只蜗牛,有一次她去伦敦参加鸡尾酒会,提了100多只蜗牛,当做宴会的伴侣,后来她移居法国,法国禁止带活蜗牛入境,于是她就开始走私蜗牛,走私的方式,是把蜗牛们藏在自己双乳之下。

美国作家艾德蒙·威尔逊,一生中娶了四任妻子,还有无数的风流事,他把和女子的故事都记在了自己的日记之中,他坚持创作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哪怕这样会让他贫困。

和威尔逊同样钟爱女性的还有法国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他住在巴黎时,一天经常和四个不同的女人发生关系,他自己估计,这一生大概和上万名女性发生关系。

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对异性“极度好奇”,而且这些女人都成了他小说中写作的灵感。

他说:“要是我没有经历这些历时两小时或者十分钟不等的冒险,又怎么能创造我小说中几十个、或几百个女性角色?”

6. 上瘾型

怪癖毕竟是少数人,但书中所记载的相当一部分人都不约而同的迷恋着酒精、咖啡、香烟、药物。

美国作家琼·斯塔福德,在自己酗酒严重的那段时间相当高产,1973年至1975年,她发表了十几篇文章,还写了不少书评。这让她大受欢迎。

俄裔美籍作家安·兰德服用安非他命长达三十年之久,而且越来越过量,这导致她情绪不稳定、妄想,但不服用可能效果更糟。而她写作小说《源泉》时,靠着苯丙胺才得以完成。

而上文提到过的工作狂魔数学家保罗·厄多斯,支撑他惊人体力的,正是苯丙胺或者利他能,他责怪让他停药的朋友,说他耽误了数学研究。除此之外,他还摄入大量咖啡因药片和浓缩咖啡,他喜欢说:“数学家是把咖啡化为定理的机器。”

马克吐温喜欢一直叼着雪茄,他的好友曾经吐槽道:“马克吐温来了以后,整个房子都得开窗透气,因为他从早到晚不停地吸烟。”

结语

翻开这本书,仿佛能窥看到名人们的日常,原来他们是这样安排一天的,或许会失望,原来这么普通无聊,或许会觉得治愈,原来名人也不过如此。

但作者希望能带给读者的是鼓舞,并非打击。

整本书看起来浅显易懂,似乎是在写大家们的流水账,可实际上,我们能发现,自律几乎是每个名人都在穷尽一生追求的,自律的人深受自律的益处,不自律的人一生都在痛苦纠结中度过。

实际上也并不存在真的轻松成功的人,那些每天写作两三个小时的人,他们的其他时间,大脑却一直都在飞速转动,看似只工作了两三个小时,实际上除了睡觉他们从来不曾休息过。甚至睡梦中也在想着创作,以至于无法安稳入睡。

有些人有怪癖,还有上瘾的坏习惯,但那些并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是伟人,所以更没资格放纵。

在这本书中,你总能找到一个和你类似的生活方式的人,宏伟的人生,其实也只是由日复一日的重复无聊生活构成。

你能看到每个名人的自律、勤奋,也能看到他们对待事业的狂热和认真态度。

但我们不能妄想有样学样就能成功,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也不同,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无法复制的,但至少从其中,我们可以学会尊重自我。

尊重自己的作息和习惯,尊重自己的抉择,看到哪些事是必须要强迫自己改进的,而哪些事是无伤大雅的,也不必再焦虑的认为,必须是坚持某一种作息,才能成功,成功的作息根本没有固定模式。

到底该如何安排作息,其实作者在最后一页给出了答案,他借用犹太裔美国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嘴说出:

没有唯一正确的方式,你就是你自己,你要坐下来写,才会有作品,没有特定的时间或地点,只要适合自己,适合你的本性。只要有纪律,怎么工作无关紧要。真正的奥秘在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