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以细腻的笔锋与具有批判性的文字作为自己创作文学的特点,努力挖掘着社会中的人性美。冯骥才不仅对他人的形象刻画与细节描写十分拿手,对于自我情感的抒发也能够充分表达到位。

在他的文章《往事如烟》中,提到了自己戒烟,其中对于戒烟的详细描述,对于难以脱离烟草纠缠的痛苦,甚至令不抽烟的读者也能够感同身受。

抽烟刺激且痛快

美国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说过,"戒烟是很容易的事,我一生戒过好几十次了。"

香烟,是随处可见的东西,且不需要区分年龄段,人人都能购买。几乎每个小孩子都为父亲当过跑腿,到便利商店去买一包香烟,所以也就导致了几乎全中国的人都知道香烟不好、戒烟难,但烟草的销量却总是蒸蒸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骥才的文章《往事如烟》中提及他与父亲都抽烟,但是儿子不抽。冯骥才先生认为抽烟、有烟瘾并不是一个基因遗传关系,冯骥才的儿子觉得抽烟不文明所以不抽。

冯骥才本人则是由于生计需要与他人交往,而香烟往往是两个男人之间最便捷最低廉的媒介,所以他染上了烟瘾。

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冯骥才先生的想法,那就是抽烟这一行为从来都是主观的,而非被动,所以也就导致了冯骥才先生后面的戒烟行为,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烟草的存在。

冯骥才说,"真正的烟民全都是无时不抽的。"抽烟所呼吸出的雾气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刻地弥漫在烟民的周围,而让他们这么离不开它,原因总是跟精神方面有关。有人说,因为压力大,所以才抽烟。

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压力大并不是抽烟导致的,抽烟真的能够抒发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吗?我们都知道,做一些小恶事,会给人带来一些精神刺激,这样的刺激有时候会令人上瘾。

普遍的人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且一个抽烟的人身边一定会随机伴随着一个或数个劝戒烟的人,这样一来,抽烟就变成了一件需要遮掩的事、一件有一定刺激性的事。

拿自己的身体健康作赌注,只为一时的快乐,本就是一件极其刺激的事情。其实把抽烟换成打游戏、喝酒之类,结果都是一样的。吴三桂投降真的是因为陈圆圆吗?不一定,就算没有陈圆圆,也还会有张圆圆、李圆圆。

戒烟难,归根究底是改变习惯。人们常说,二十一天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或者不如说二十一天就能够养成一个人的习惯,改变习惯也就是养成一个新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骥才《往事如烟》文中提到,"世界上大部分事物的魅力,都在于这最初接触的那一刻。"假如你在第十五天重新接触香烟,那一刻你会觉得香烟的魅力比你第一次接触的。

更甚

戒烟是精神层面上的自我折磨

冯骥才先生所认为的"瘾":"世界上大部分事物的魅力,都在于这最初接触的那一刻。我们总想去再感受一下那一刻,于是就有了瘾。"习惯是反复成立的过程,而戒烟则是反复破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你需要反复体会烟的存在感,并且控制自己的欲望。

俗话说得好,不破而不立,但人贵自戒。在评判他人时,人们常会将自我约束、自控力强的人归到有前途的那一类人中,这就足以证明了控制自己、改变习惯是一件值得人称颂的事情。抽烟的一时快感与它润物细无声的陪伴是每个烟民的安全感与寄托。

"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那个浓烟包裹着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烟,到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

这是冯骥才作为旁观者时,对抽烟者发出的疑问。在旁观者看来,烟丝似乎加重了吸烟者的愁思,且并不能为其解决烦恼,不仅戒烟是一种精神折磨,抽烟也是。但是烟民们在第一次接触烟草时,往往带着对未知的憧憬跟向往,且还有一丝对自己的自信。

冯骥才先生认为,"只有在戒烟的时候,才会感受到烟的厉害。"这恰恰是世间烟民最真挚的心声。

人们在初次抽烟时,往往毫不在意,初次品味带着刺激性香味的烟丝,不由得精神一震,接着第二口、第三口。若要向烟民询问是什么时候染上的烟瘾,往往是寻不到答案的。但是当他们戒烟时,往往带着灵魂被剥离的难受与痛苦

抽烟是身不疼、体不痛的潜移默化的身体毒药,在戒烟时所感受的也不是生理上的疼痛,而是精神层面的自我折磨。只要戒烟者自问,我为什么要受这种痛苦,那么他很快就会重新拾起烟斗,然后在老年时期看着自己发黄的牙齿跟熏黑的肺懊恼不已。

在古代的审讯中,有一种审讯手段是不让嫌疑人睡觉,类似于熬鹰。这也是一种精神折磨,它虽然没有生理疼痛,却让人难受不已。

戒烟手段是自我折磨过程中的小趣味

人们在上课想打瞌睡时,常常用手掐自己手臂的物理手段去对抗,虽然能够一时令精神为之一震,但过不了多久眼皮还是会悄悄合上。而冯骥才先生在对抗香烟这一"魔法"手段时,则选择了"用魔法对抗魔法。"

冯骥才先生在抽烟抽得极凶时,几乎全天泡在灰白色的烟气中,所以他在戒烟时也十分艰难。在他发现单用意志远不能够遏制住拿烟的手时,就用激将法来捶打自己的意志

他故意将一盒烟摆在自己的面前,以刺激自己戒烟的心,又在想抽烟时叼上一只不装烟丝的烟斗,像戒奶孩童嘴上的奶嘴,引得朋友哈哈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他戒烟十年后,再往回看,恍若隔世;往身边一边喷云吐雾,一边埋头写作的同行里看,哑然失笑。那时戒烟的痛苦好像已经走远,如今他再摩挲烟盒与烟嘴,不过是种种回忆,会体味细节,却不再怀念。

香烟是冯骥才老先生起初难以抗衡,最终不再回味的人生过客,他曾将其视作寄托与陪伴,但最终也更庆幸自己告别了这种糟糕的日子。这其中的香烟不过是一个代表物,人世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诱惑似香烟一般润物无声,且难以割舍,没有任何益处却让你觉得它千好万好。

吸烟有害身心健康,离开烟草,就像一场漫长的精神剥离,唯有不开始,方能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