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处?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讲究知书达理的国家,所以对知识分子也是待遇很好,从科举考试上可见一斑,寒窗苦读十年中得状元就可以飞黄腾达,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到了现代社会,中国的知识分子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当年大学生走遍天下的状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窘迫的生活状态。

屡屡爆出大学生在城市乡村蜗居,毕业就失业被迫啃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去送快递,有一些事情没有结论。

但普遍的说法是"读书无用论":读了大学还不如不读去打工,辛辛苦苦读了四年却换不来生产力,那么读大学就是为了赚钱吗?又是什么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生存质量?

大学与中国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其中《大学》和我们现在讲的大学不是一个概念。

《大学》中谈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而大学是什么?按照梅贻琦校长的解释"大学不在于大楼,大师之谓也"

我国古代有国子监和私塾,为大家提供学习文化的场所,现代大学是从西方兴起的,至今已经产生了上千年。

欧洲中世纪就开始建设大学,1088年意大利建立了博罗尼亚大学,1200年法国建立了巴黎大学,1809年德国建立了柏林大学,大学一直作为研究学术的高等科研场所。

在睁眼看世界和向西方学习之后,中国北洋大学堂成功建立起来,上海建立了圣约翰大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被视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综合国立大学,这些大学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至今日,大学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几乎每座城市都能找出大中专院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部在去年公布的名目中,全国高校共计2956所,江苏、广东和山东位居高校数量前三榜。每年的六月都是学子高考和填报志愿的月份,这一年往往决定着学子们一生的命运。

大学生的黄金时代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大学生可谓天之骄子,那时候百姓在水深火热的清朝腐朽统治下,能上大学的一般是富家子弟或曰书香门第。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庚子赔款支持国人留学也是一件好事。

当年还派出了一批小学生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最后这些小学生虽然提前回国,但是很多人都成为日后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一直参与社会建设,比如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举行集会,用示威游行的方式来抗议政治不公平。

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大学生游行的桥段,配着围巾、眼镜、长衫的形象成为大学生的经典形象,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形象,至今大学生还会在毕业季重现那时经典形象。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大学生可以分配好工作,这样的待遇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如今只有军校大学生、免费师范生才会有这样的待遇。

遗憾的是,特别时期期间耽误了很多年轻人的前程,只有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才能享受伊甸园的生活。

及至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择优选拔人才的方式得以重新启用,有志青年也开始重新获得用武之地。

随着全民大学的趋势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普通的名词,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找出大学生,大学生头上的光环早已褪去,可以说大学生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大学生的没落与贬值

上大学是几乎中国所有孩子的被动选择,很多时候我们也没有明白大学的意义,但是社会要求学生上大学,找工作要求本科文凭,这些都推动着学生为了高考而不懈奋斗。

有些小娃娃从出生那天就开始高考倒计时,中国人称之为"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不是特别乐观,因为从教育结构上,国家将中国大学区分为一本、二本、三本大学,从源头上进行了层级区分,由此导致了更多的社会歧视。

在一些面试简历筛选中,那些非重点、非主流的大学生被第一时间排斥在外,他们不会得到任何面试机会。社会人将好大学和好素质等同起来,会造成夸大才华和埋没人才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毕业生不再具有优势,一些大学生用"混社会""打工"来形容自己,传说中的白领生活也不是那么美好。

大学生急于涌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队伍,为了一日三餐和工资而做着琐碎的事情。

一方面是毕业生队伍庞大很难找工作,一方面是非替代性工作招不到人,社会上存在这样的现象:

毕业生找一个临时性的或过渡性的工作,拿着微薄的工资,特别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存在很多临时身份的蜗居青年,他们处于一种奋斗和堕落之间的尴尬境地。

为何知识没有改变命运?

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苦恼,不是所有人都有个好爸爸和好的家庭背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在知识的天平上,大学生的命运并没有完全改变,这又是为何?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不缺人,中国缺的是人才,而对人才的定义是多方面的,人才最主要的特征是创新和不可替代性。

而大学这个知识生产机器中生产的是批量的人才,保持自己独特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屈指可数。

另外,学校和社会的套路是不一致的,学校是一个相对纯洁的小社会,而社会是一个有规则但不断变化的地方,在社会立足并不能仅仅依靠个人力量,这是很复杂的共振模式。

然而大学生不能因为走上社会的失望而苦恼,首先应该修炼自己的本领,然后尝试着改变身边事,再扩大到改变世界,这是大学生的光荣使命。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