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曲《水调歌头》,道尽世人对天际悬挂那轮明月的向往和眷恋。

或许正如张九龄所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管此时此刻,你在何处,我又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一起抬头,便能看见同一片月光,就好像你和我从不曾分离那般。

在华夏的古诗词中,读者们会发现,"明月"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又微妙的,开心时赏月,不开心也要赏月,思念故人会赏月,和朋友相约同样会赏月。

似乎,唯有那皎洁的明月,才能真正寄托人们的情感一般。而在此其中,当以李太白的《静夜思》流传度最广,无论年纪大小,只要说上一句"床前明月光",就可以立刻接出下一句"疑似地上霜"。称它是一首"国民唐诗"典范之一,也不为过。

但世人读《静夜思》,却常常会生出几个疑问,一是依照古诗词的创作规律,缘何身为大诗人的太白会在此诗中重复"明月"一词?二是"床前明月光",这个"床"真的是人们睡觉时使用的床榻吗?

01我们熟知的静夜思,并非原作

首先,先从第一个问题说起,从有关唐诗以及《静夜思》的相关史料里能看到,宋代时期多数记录这首诗的文集里,是这样书写诗句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它和我们熟悉的诗作有两处不同,一是首句"明月光"改为"看月光",二是第三句的"明月"改为"山月"。从诗句的整体效果以及规律上来说,宋版明显更偏向于诗人原作,理由如上文所讲,华夏古诗词的创作,最忌讳在相邻、相近段落里重复同一个词语的,如果一定要出现,诗人则通常会采取相近的词语代替

再则,从最崇尚唐朝的日本流传版本里也能看到,李白的原诗作确实更接近于宋朝的流传版本。那么,这首诗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同的,又是如何成为现在人们熟悉的这个版本?答案是明清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明朝刊版的《唐人万首绝句》和清朝康熙年间的《唐诗别裁》就能发现作者对《静夜思》的改动,至清朝乾隆年间的《唐诗三百首》,则正式敲定诗句内容,由此流传世间。

可为什么人们要改变这首诗的诗句?实际上,从诵读韵律来讲,乾隆年间的版本明显比宋朝版本更得百姓们的喜欢,因而后一版本流传广,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02床不只是床榻,世人误解千年

其次说第二个问题,"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什么意思?它的答案,仿佛已经争论千年,各种解释不一,甚至误解居多。

譬如在多数解读里,人们最常认为的是床榻,即世人睡觉时使用的工具。

可是,倘若真是床榻的话,那么这首诗的本身便会充满不科学的意味。毕竟当诗人躺在屋内的床榻前,想要抬头、低头看明月和月光,都是非常困难的动作,更别说,假设诗人所在的屋子地面生有霜的话,他又是怎样忍受这般寒冷的秋夜温度的?

故而,"床"等于床榻这种解读,明显是不靠谱的。

当然,也有部分人觉得,"床"实际上是“窗”的通假字,也就是说,诗人欣赏明月,思念故乡的地点,是屋内窗前

可是,从宋代流传的版本里,我们能看到,诗人见到的明月实则是"山月",窗前屋内的视野明显会受到限制,那么诗人又怎会明知故犯,以山月来形容月亮?

更别说,山月从另外一个方面解读,也代表着室外月亮,所以可以初步判定,诗人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站在屋子外面的,"床"是窗的通假字这种假设不能成立

因而,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不如从"床"字本身的注解入手。

一是井栏,它的来源和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所以人们想要饮水,通常是在地上开凿水井,又由于水井幽深,便会在井口前搭建数米高的护栏,让它呈现正方形的模样,把井口整个护住,防止来往人们无意间跌落水井。

从外观上来看,这种护栏同古代最传统的架子床有点儿相似,故而人们喜欢把井栏称作"银床"

而从《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和内容上来看,深夜思念故土的诗人,独自一人走到室外,看到月光倾撒在井栏上,从而生出点点感伤,其实是非常有可能的,更别说,井栏附近有霜凝结,同样是常理内的现象。

此外,太白也有另外一首和床有关的诗句,能证明"床"即是井栏。那首诗便是同样深受世人青睐的《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诗作本身说的是一对青梅竹马嬉笑玩闹的场景,但是从古人遵循的礼仪来说,女子的卧室通常不允许男子进入,因而,竹马想要在青梅的床榻前和她玩闹,这种设想是完全行不通的,唯有"床"是"银床",两个人是在有水井的院落里嬉戏,方才符合当时的风俗礼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则是一种家具,名叫胡床它流行于唐朝时期,和太白生活的时代正好相符。

而这种家具虽然以床为名,实际上从外形来讲,更接近于我们现代的小马扎,非常轻便,可以随身携带,不管去哪里,都不会给你的出行造成麻烦,甚至在你需要的时刻,能够及时给予你休息帮助。

所以,如果《静夜思》里的"床"是胡床的话,那么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深夜失去睡意的诗人,带着一把胡床,独自一人走到院落中,静静坐下来凝视月光,思念故土,是不是也算在情理和常理之中?

但如此一来,又有一个新问题产生,即窗的通假字和床榻不成立,可银床和胡床,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床"?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抵只有太白本人知晓了吧。

不过,不管是胡床,还是银床,其实只是诗人当时所在的一种环境罢了,于诗作本身来说,并不会对诗人想要表述的情感有任何影响,不是吗?

同时,从这样的争论里,也能得出一个道理,即赏析一篇作品时,作者想要倾述的感情才是关键,其余皆属于旁枝末节,勿要避重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