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阎锦文

图/陈大经

镇焦路西接解放路,东至焦山轮渡码头,长约5000米,宽8米。

1979年,省船厂给我在象山桥分了套两居室的婚房。打那以后,每天,我便“男是拉夫”地守着那条坑坑洼洼砂石路晨往暮返。

那时,沿着镇焦路往东走,出了卡子门就是象山乡的地盘。路南边,是绵延起伏荆棘丛生的黄土岗。沿着路北,是一条见头不见尾的排灌水渠,跨过水渠便是一望无边的菜田。田头埋有一口口沤粪的茅缸。盛夏,火辣辣的太阳半天一烤,从茅缸里散发出来的臭气,令人作呕。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东纸厂和省船厂先后在镇焦路北侧建成投产。大跃进时期,桥梁厂、前进化工厂、蓄电池厂、制药厂、颜料厂、搪瓷厂在道路两侧落地生根。上世纪70年代初,焦化厂、纺织厂、印染厂和合纤厂等一批市属骨干企业,在焦山码头一带江滩上相继建成,也衍生出一批大大小小的乡镇企业。

赶着上下班时段,狭窄的镇焦路上,潮水般的自行车流,蔚为壮观,大板铃的丁当声,转铃的晃啷声,不绝于耳。生产队往城里送蔬菜的手扶拖拉机,吐着浓浓的黑烟,“突、突、突”地逆行其间。偶尔,自行车爆了胎,改乘4路公交车,车厢里挤得没地方插脚不说,关键是那车难得按时准点。

小麦和水稻收割之后,是大东纸厂收购制浆草料的旺季。从乡下运送麦秸秆和稻草的毛驴车队,每天黑压压地霸占着半幅路面。从焦化厂拉焦炭的卡车,一路抛撒,衍生出许多拎着竹篮跟着卡车捡焦炭卖钱为生的人。可谓当年镇焦路上的两大奇观。

九里街的象山供销社,是镇焦路上最大的商业网点。

路北的店面经营油盐酱醋和日用百货,兼做油条包子下面条的生意。路南的店面经销钉耙锄头等各种小农具兼做废品收购,就是没有小菜场。

那年头,城镇户口的人,青菜豆腐也凭票供应。严寒酷暑也好,风霜雨雪也罢,四牌楼菜场那些女工会一早一晚地蹬着三轮车,赶到象山桥设摊卖菜,缓解我们这帮人的后顾之忧。

镇焦路上最大的机关是象山乡政府,最高的学府是仅有两排平房教室的镇焦路小学。那些“因陋就简”的“小化工”,亦是一家门前一怪味。染料厂周边的人行道板,则让“跑冒滴漏” 浸染得五颜六色。大东纸厂门口那段锅底凹,逢雨必涝,水能淹到膝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我调到紧邻大东纸厂的省机料站。空气里整天弥漫着浓浓的纸浆气味,漫天飘忽的烟囱灰,迷得人不敢睁眼。纸厂那几台大锅炉排放废气的呼啸声,震耳欲聋,说来就来。马路对面名不见经传的粉末冶金厂,难得开炉浇铸,方圆百米之内刺喉咙的气味呛得咳嗽不止。

1983年起,镇江中房的建设者们,十年磨一剑。自西向东在一畦畦菜地上,演绎出一栋栋住宅、一座座学校,一家家商场……

1990年,镇焦路首次拓宽,并更名为东吴路。嗣后,那些小化工厂陆续“关停”或“搬迁”。省船厂亦在2003年“腾笼换鸟”西迁至龙门港。象山冶金机械厂地块上建起了红豆购物广场。2005年,东吴路再次拓宽,改造成净宽40米双向六车道的城市主干道。随之,相继建成的第一楼街、滨水路、北固湾路、古城路、江滨大道、禹山路等主次干道,渠化成网,四通八达。

2009年10月,桥梁厂和大东纸厂最终“退城进区”,北固湾高档商住楼群瞬间拔地而起。

2019年12月,建筑面积5.7万㎡的镇江凤凰文化广场,在原制药厂地块闪亮登场,成为镇江规模最大的时尚文化综合体。在凤凰文化广场设有站头的公交车竟达到29条线路。我也把小家挪进了闹中取静的凤凰和润。

如今,徜徉在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东吴路上,我常常过电影似的回想起镇焦路变迁的点点滴滴。

文:阎锦文

图:陈大经

来源:品读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