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盐”在人类的饮食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使人类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食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算得上是立国之本,它的重要性相当于现在的石油。蒙昧时代,人类和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都是出于生理的本能。古代书籍里曾有“白鹿饮泉”、“羚羊舐土”的记载,人们也通过这些记载和对这些动物的行为的观察发现了盐的存在。

一、白鹿饮泉、羚羊舐土:漫漫盐道上的民间传说

“盐”字出现的比较晚,较早的甲骨文和金文里都没有出现“盐”这个字。后来人们在《说文解字》中录用了“盐”字,《说文解字》中曾记载过:

“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

也就是说“盐”就是卤,天然形成的叫做卤,通过人类的手段提取出来的叫做盐。对于“盐”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个名叫“宿沙”的部落发现人在食用一些白色粉末状的东西会变得有力气,于是夙沙便尝试通过煮海水的方法将海水里的白色物质提取出来。人们把这种提取出来的东西叫做“盐”。根据《中国盐政史》记载:“世界上的盐没有一个是优先于中国发展的,中国盐业的发展最早是在昔神农时期夙沙通过煮海水提取盐开始的。在中国,盐的起源可追踪到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这种利用海水制盐的夙沙氏也被后人看作是制盐界的鼻祖,因此他也被称为“盐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盐”的由来,古代民间也流传了一个小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宁绍一带都是越国的领地。越国靠海,海边也只有一些沙泥。当时的普通百姓都是以淡食为主,根本不知道盐的存在,而谈食显然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因此一些当官的或者生活富裕的家庭便以甜食为主,但甜食里的大量糖分不容易消化且容易发胖。

那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名字叫贤得的渔民,他和家里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格外贫苦。有一天贤得在海边捡泥螺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只摆动着金黄色的长尾的凤凰从北面飞来停在他面前的土堆上,俗话有;”凤凰不登无宝之地”。因此贤得便高兴的把这块土堆抱了回去并且把它献给越王,他母亲并没有答应,认为这是块不祥之物并且会给他带来灾难,只是劝说并没有拦住他,他说:“我们越国这样的贫穷,这块宝物或许能够给越国带来富裕,让百姓脱离贫苦。”于是他再次呈上给越王,越王一看是一块破土,认为他是在嘲讽自己把国家治理的贫穷,于是一气之下把他给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母亲得到消息后便只身跑来为寻回自己儿子的尸身,却只捡到了被官员扔掉的土堆,于是她不得已的将土堆当作儿子将它带回家。后来不久越国遭受天灾,贤得母亲在煮制救济食物时,土堆里的水逐渐渗出滴入锅中,使得食物鲜美至极,于是她将食物分给村民,这事也就很快的传入到越王的耳朵里,得知真相的越王特别自责,于是将它取名为“贤”,之后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盐”。越国百姓吃了盐后长了力气,兵力也变得强盛,最终打败了吴国。

二、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食盐专卖后引发官盐和私盐的争乱

桓公问管子“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回;“唯官山海为可耳。”桓公又问;“何谓官山海?”管子回;“海王之国,谨正盐。”

管仲认为齐国临海,因此被称为海之王国,有海就可以用海水晒盐,有盐就可以卖盐。管仲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需要盐的地方,一家十口人就有十个人需要吃盐,一家一百口人就有一百口人需要吃盐,没有人可以做到不吃盐。而盐的提取不需要太高的成本,这种低成本多销售的策略足以让国家富足。管仲食盐专卖的政策提出后,齐国君王便立马实行,这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卖盐业的国家。

从西汉武帝开始,各个朝代便都对盐业实行不同的专营、专卖的政策,对私盐的贩卖也是极力的打压。汉昭帝时期,就有人对盐、酒和铁买卖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只将盐制定成专卖,也就是除国家以外商户百姓不能私自贩卖盐业,这也证明了盐在百姓生活上起到的重要性。这次辩论也就成为了后来的《盐铁论》它是古代经济研究发展的重要著作之一。东汉光武帝时期,政府将专卖改为征收,政府对盐业的控制也不怎么稳定,直到隋唐初期,曾有一段时期对盐的管控也是完全放任并且不再征税。

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国库空亏,政府经济萧条,于是又开始实施了盐业专卖的政策,国家又开始征收盐税,唐朝以后,盐业的专卖和盐税的征收成了后面各朝各代的立本国策,盐业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官盐产生后,政府便开始制定法律通过各种刑法打压贩卖私盐者,汉武帝时期,曾有“钛左趾,没入其器物”。意思是在贩卖私盐的左脚趾头上挂上六斤重的铁钳,并且没收所有造盐的器具。到了唐代,刑法变得更加严重,对于贩卖私盐的人不仅被处死,连带相关官员也要跟着连坐,即使是一斤一两的盐,也逃不过死刑的处罚。从唐朝以后,政府对贩卖私盐的处罚力度便几乎没有减轻过,但政府的越发打压,私盐贩卖的利润就越高,受到高利润的诱惑和封建王朝治国政策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的各朝各代几乎没办法完全的杜绝私盐的贩卖。

三、清朝私盐贩卖为何泛滥成灾,采用各种措施为何都无法杜绝

食盐一直以来都是生产成本特别低廉的日常用品,盐的生产不需要太多的生产技术,也没有繁琐的工艺步骤。但到了清朝时期,受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食盐生产上并不能满足百姓对盐的需求,因此市场上的供不应求,政府将盐价也提的越来越高,当价格涨到一定程度,脱离了百姓的接受范围,而盐又是生活上的必需品,因此使私盐的贩卖也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盐加引减价》中将私盐主要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场私、军私、官私、邻私、船私和商私。从这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个环节上都有贩卖私盐的情况,清朝私盐的贩卖可以说是已经泛滥了。

以官私为例,清朝很多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在向灶户拿盐的时候多报重量,然后私自将多出来的盐偷偷的进行贩卖,以获取暴利。当然很多官民也开始勾结,在官员得到好处后也给帮助自己的百姓一定的好处,从而在减少了被揭发的风险的同时又获得了更多的利润。清朝云南布政史张霖便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一百六十多万银两。

商私是六大种类中最难发现的一中类型,因为商户本来就有贩卖食盐的权利。根据政府的要求,商户需要将获得的大部分利润上交给国家,但巨额的利润往往最让人动心,因此便有了商民勾结、官商勾结,他们通过在沙子里混入食盐,到达目的地后再将盐筛出或者在水里放入盐,最后再晒干的方法进行走私。

清朝政府为了控制私盐,制定了各种法律制度,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最后得到的效果都是微乎其微,整个清朝时期基本都处于补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离不开闭关锁国的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生活。对百姓,清朝政府对盐业的生产低于老百姓的需求,盐价又高于私盐的价格,相比较下,百姓自然是更倾向于物美价廉的私盐。对商业,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户交的盐税过高,卖盐给商户带来的利润太小,因此商户更愿意通过卖私盐来获得利润。

结语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曾写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能够历经各个朝代而不衰落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一直以来实行的食盐专卖政策,食盐对古代的重要性可与今天的石油、电力相比,而古代中国政府聪明的抓住了机遇,使得中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脱颖而出并且走过了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程。

盐,作为一个调味品,看似简单,却成为了每一位人的生活必需品,它的发现不仅成为调料中的“百味之王”,而且成了各个朝代的“立国之本”。它正如生活里某些不起眼的物质一样,小小的身体,可能在不经意间便散发出很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盐法志》

《中国盐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