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在我们国家,佛教的观念是人尽皆知的,每一个家庭中基本也都有几个长辈信佛,会常常去寺庙中祭拜,甚至在家里吃斋念佛这种也有。

但是说到真正去当和尚,做尼姑的,可能并不是很多,为什么许多人信佛却不愿意彻底的皈依佛教,这个问题,我认为与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提倡的儒家伦理是有关系的。

中国人重视伦理,重视家庭,这样的观念就像是一个圈,把一个一个单独的人圈起来,圈在集体之中。人们是很少能够脱离出这个圈,脱离集体的,一方面是不想,一方面是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伦理的圈子,我们把它称之为“家”,有大家,也有小家。而与之对立的,僧人又被称为出家人,落发为僧这个动作被称为出家。“出家”这两个字用的很好,做和尚,就意味着与集体的割离,这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才能做到的事情。

每一个和尚背后,大概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因为红尘之中种下了一个因,最终才会选择出离家庭,家族,皈依佛的静穆之中。

【临其诗境】

今天要聊一个很著名的唐朝和尚,他著名并不是因为佛法高深,讲经讲的好,而是因为他有才华,写诗写的好,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受民众的喜欢。

王梵志,大家应该也有听说过他的诗吧,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通俗浅显的白话诗,用于劝诫世人向善,或者宣传佛家道理的,因为形象生动,用语亲切,得到了下层人民的喜爱。

不过,他文学水平最高的诗歌却并不是这种类型的,而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描摹世态人情,写出的一一首首或幽默或讽刺的风情画,往往构思巧妙,故事性强,诗歌之中并不说理,而理在自然的叙述过程之中,已经不辩自明了。

这样的诗歌与他的人生经历也有关系,他并不是刚生下来就去当和尚的,前半生他经商赚钱,家道殷实,也有妻子儿女,很是圆满,后来遭逢变故,家道中落,妻子离他而去。50多岁的男人,只好四处化斋而生,过着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也是在这期间,他选择了做和尚,也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起落和世态炎凉,他描摹世态人心的笔触也格外的锐利刻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典原文】

诗二首
唐代:王梵志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条分缕析】

大家读这首诗是什么感觉呢?

我是觉得这两首写的特别有趣,也特别真切,这里面所描述的人物,心理都是非常贴合现实的,而且读完之后莞尔一笑,诗中蕴含的讽喻自然就懂了。

先看第一首吧。

我有一个为人处世的法宝,这里的“方便”就是“宝贝”的意思。这个宝贝价值超过百匹练。

什么法宝呢?

与人争执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服软,不管怎么样,就算是死,也一定不去衙门,不找县官评理。

有句俗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这首诗有相似之处,这表现的其实就是旧时代弱势群体的一个共同的特点。

我们觉得熟悉,因为这种人就在自己的身边。碰到什么事儿就软弱退后,从来不会想法律这些武器,没有触底反抗,没有忍无可忍。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诗中形容自己的宝贝,匹配的是“百匹练”,仔细想想,好像也没那么值钱,可是在这些弱势群体的眼中,这就是他们奢望不起的东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首诗也有意思,在街上,看着别人骑高头大马,自己骑着驴子,心里先是有点不平衡。然后呢,回头一看,看到一个走着,还背着柴火的汉子,这一下心里就立马舒服起来了。

这样的诗歌并不需要多少解析,诗人想说的话都在诗里,读完便能心领神会,大家对这类型的诗有什么感触呢,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