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岳泰山,雄峙天东;滚滚黄河,浇灌齐鲁。

作为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东平湖承担着分滞黄河水和调蓄汶河水的双重任务,确保省会济南、京沪铁路、胜利油田以及艾山以下黄河沿岸百姓的安全。

黄河东平段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泰安市积极融入,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为母亲河筑牢生态屏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上岸!渔民转产还一汪湖水清清

黄河岸边,东平湖畔。漫步在秋日微风里,看芦苇轻摆,远眺那点点水鸟,一二泊舟,一汪清水的东平湖美如画。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京杭运河的战略枢纽,也是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在黄河下游的防洪防汛和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曾经的东平湖,水产养殖粗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沿湖大大小小的旅游餐船,使东平湖一度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靠山吃山,傍水吃水”, 渔民出身的赵永说之前在湖面上用网箱网围养殖,属于地地道道的“水上漂”,吃住都在船上。在东平湖,这样的渔民有5万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合整治后的东平湖

近年来,泰安市东平县坚持“生态立县”, 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持续不懈治水,目前水质显著改善,长年稳定达标地表水三类水质。东平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东平湖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叶桂军说,沿湖群众转产转业,到附近的服装厂、湖产品加工厂打工,年龄较大的渔民走上了社区公益岗位,共计腾空占用水面12.6万亩。

赵永说,他上岸以后转业办起了水产公司,当地政府还帮助他购买了筛选机、色选机等设备。通过发展菱角、芡实等水生作物的精加工,他的水产公司现在越干越红火。

做好东平湖内源治理和外源严控的同时,东平县还抢抓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机遇,围绕东平湖大生态带建设战略,规划实施了18个大项目、61个子项目,扎实推进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时,高标准编制规划,对东平湖周边7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系统谋划,着力打造区域生态高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东平湖的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搬迁!告别黄河滩住进新楼房

61岁的苗立荣家中摆放着两幅裱好的相片,是搬离黄河滩前拍摄的老房子照片。她说,老家距离黄河二三十米,每到汛期,村民就得忙着抗洪防汛,一旦黄河水泛滥漫进村庄,家家户户住得不安生。

据东平县志记载,历史上当地因黄河泛滥曾发生洪涝灾害180多次。滩区百姓因洪致贫年复一年,陷入“洪灾—重建—再洪灾—再重建”的悲情轮回。

搬迁,势在必行。

打破贫困枷锁,拥抱致富明天。近年来,东平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施了库区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迁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工程,涉及96个村、12.5万人。其中,东平县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涉及4个乡镇、60个行政村、5.9万人。

与黄河相伴了100多年的耿山口村,是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试点村,也是全省首个实现搬迁的黄河滩区村。2017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783户、2331名村民离开黄河滩,搬进了社区楼房,与黄河水患告别,开启踏踏实实的安居生活。

以百姓心为心。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程的有序推进,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实用、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卫生便捷、管理规范的14个现代新型移民居住社区,总建筑面积达到235万平方米。新社区防御洪涝和地质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步建设了综合服务楼、老年公寓、幼儿园、商业街等,居民楼全部安装了中央空调、电梯,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完备规范,提升了移民群众的生活档次。

如今,沿湖新落成使用的现代新型移民社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勃勃生机。社区内邻里和睦,管理规范,和谐稳定,成为新时代滩区移民社区建设的样本。

致富!拓宽就业渠道增进民生福祉

开裁、缝制、烫整……走进泰安雪龙制衣公司,工人正忙着生产衣帽。搬迁安居只是第一步,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打造富民强镇项目才是重中之重。戴庙镇党委书记米厚章介绍,黄河滩区搬迁启动以来,围绕建强“纺织服装小镇”目标,戴庙镇培育了泰安雪龙制衣、泰安碧海箱包等15家服装纺织加工企业和30余个服装加工点,带动周边1500余人就业。

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耿山口社区。

搬迁进入新社区的丰宝珍,在制衣车间就业将近一年,由于丈夫是残疾人,搬迁前全家只能靠种地维生。住进新时代佳苑社区,41岁的她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能收入两三千元。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同样,为妥善解决搬迁后富余劳动力就业,耿山口村与新兴际华集团合作成立了银河鞋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吸纳1200余人就业。村民郑龙芹已是车间熟练技工,每月可拿到三四千元的工资。她说:“之前在黄河滩居住,要跑很远找活干,现在鞋厂就在家门口,5分钟就能到厂上班,收入可观。”

村民就近在制衣车间就业。

在滩区土地统筹上,东平县紧紧围绕“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将拆旧复垦土地和黄河滩区原有土地统一流转,建设黄河滩区生态屏障。以戴庙镇为例,该镇积极引进农业科技公司和食品公司,种植菊芋、毛豆、花生和生态苗木,打造了滩区万亩产业项目,实现了生态绿化、项目建设、集体增收、群众增收多赢。

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东平县按照“两区共建,统筹发展”的发展理念,同步解决了移民“房子”和“票子”两大民生问题,真正实现了移民的安居乐业梦。依托东平湖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两大优势,东平县走出了优势资源培植的路子,建设东平湖生态养殖基地3万亩,策划了3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度假区;依托移民扶持项目和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规划6个特色产业园区,全力促进移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望!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把镜头拉向更高更远处,不难发现,东平的美丽嬗变正是泰安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泰安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天蓝、水碧、山青、地净的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动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京杭大运河复航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平段)鸟瞰

泰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坚定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筑牢“四梁八柱”,让实体经济活力迸发。对标省“十强”产业,突出泰安特色,确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医养健康、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文化旅游、现代高效农业、现代物流、高端化工、纺织服装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壮大现代金融服务业的产业战略,形成了引领全市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黄河岸边、泰山脚下的泰安儿女,将发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头拱地、向前冲,努力把新时代泰安高质量发展的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