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松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像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诗人的作品寓严肃于幽默当中,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

身为诗人,马培松多以生活问题为题材。在《回乡偶书》中,马培松用优美的语言为读者描述了一个充满温度,感性的世界。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农历》

二月二十二
夜不能寐
与下弦月,一起
于田野
独坐蛙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马培松关注的主题。在他的诗中,自然界充满着智慧,是丰沃且慷慨的,多变又无可预测的:细体自然现象对人类具有正面的启示作用。诗人对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的优越感和支配欲望,颇不以为然。诗人并不过于渲染自身的重要性,将光环笼罩己身而忽略了周遭的其它生命;马培松在诗中呈现出自然真实的生命形貌和质感。当人类与自然水乳交融时,高山和山谷、主体和客体、天和地、绝望和狂喜的明确界线便不复存在,世界不再是两极化事物充斥的场所,而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回乡偶书》以格言和短章的形式.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智慧的总结。

在诗人马培松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特异的东西,它就具体地贯穿于生命活动和生活进程中,成为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如《在彭祖山》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花
已经开倦了
那些飞掠过天空的云,已经苍老了
那些朝和代
已经不知腐朽过多少回了
而你,在时光的长河中
宛如一尾逆流而上的鱼

《在彭祖山》虽也在追求一种野趣,但却没有中国古典诗歌中习见的宁静,差异在于少一分生活的欢乐,多一分历史的严峻。在诗人的笔下,彭祖山这一平凡的常见之物,成了“一尾逆流的鱼”,它渗透了诗人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意识。当代有些诗歌的毛病在于完整性不足,上下节之间有些凌乱,没有内在逻辑的关联,这样的诗歌常常把读者搞晕,给人以不知所云的困惑。诗歌讲求形象思维,但要有内在理性思维支撑,或者有可供解构思维脉络的走向,如果一味追求诗句形象而忽略了整体完整性,这样的诗歌作者应该说是不成熟的,也会走不多远。多读马培松的《在彭祖山》,对于整体完整性构造欠缺者,会发生有益的纠偏药效。

马培松的诗学思想的不妥协性是其诗歌的重要特点,马培松的小诗,风格独标,意境深远,以一种玲珑剔透的哲学般的宁静,有别于一般新诗中的无病呻吟,马培松在新诗创作方面。就如他的那些理论文字一样,常常用一些非常俭省的笔墨,创造出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使人能够经常地反复咀嚼、回味。在《稻草人》这首诗里:

去年的草已与你一般高了
今年想必要高出你的头顶
如果有一天他回来
是否会记得起
曾经与你的约定

寥寥数语,在意象转换之间,就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感悟,鲜活地呈现于目前。诗中既有理智的清醒与深邃,又有情绪的纯真与感动。在诗里,写出了诗人自己对人生究竟的探询渴望,传达了诗人自己的生命立场与情怀。马培松对诗歌意象的独特构造以及对诗歌意境的特殊把握,可谓是炉火纯青。马培松把自己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情、对字宙万象的含情关照,浸润于一个个客观具体的自然物象之中,在心与物的交融互渗之中,使自然物象呈现为富个人情调的艺术意象。

马培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其诗歌作品一直历来受人称道,不仅仅是因为马培松诗歌里面的灵气,思想上的雅气,更多的,是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敬,以及对理性的锤炼和思考,这是当代许多诗人不能做到的,即:尊重每一个文字,尊重自己独立的思想。把自己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情、对字宙万象的含情关照,浸润于一个个客观具体的自然物象之中,在心与物的交融互渗之中,使自然物象呈现为富个人情调的艺术意象。

我们不妨认为,马培松的诗,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仍然会产生非凡的影响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

亢楚昌,笔名谷雨,1996年出生于四川叙永县,作品散见《诗刊》《河南经济报》等刊,现为,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天府诗报》副主编。曾获星星诗刊“美丽盐边”诗歌大赛三等奖,第一届“安逸走四川”征文大赛诗歌纪念奖等,现居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