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贤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书法碑帖,让书法得以传承,也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得以学习。然而,每当我们游历在这些碑帖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是否想过或者是否质疑过其中也有优劣呢?

一般来说,古代读书人虽不全是书法家,但使用的统统是毛笔,留下的碑帖应该不会差。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何如今书法界丑书泛滥呢?

也许你会说是书法家作怪,可当我们对丑书嗤之以鼻时,书法家们反倒为自己喊冤:“古人就是这么写的,我们以古为徒,不信你们看。”最后竟然真的拿出了证据,这就让人怀疑了:古代书法碑帖真的全都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中国书协顾问、西安交大教授钟明善先生说:“不是古人的书法都好,须有鉴别能力,有些臭脚不要捧。”换言之,古人的书法碑帖不全都是好的,也有不好的。

钟教授认为,书法之好坏,标准不在其他方面,而在于艺术理念。“公认的经典作品,”钟明善说,“你非要说它不好,那是个人偏见。”

那些把古人奉为神的人,绝不会认可这种说法,指不定还要说“这老头子坏得很,竟敢质疑古人”。那么现实是什么样呢?正如钟教授说的那样,古人的书法不全都是好的,也有不好的。

上图的两件书法作品,显然右边的要胜过左边的,一个具备书法的全部特质,另一个甚至已经不是书法了,甭说明眼人,就是普通人也能看出来。可它们都是古代留下来的,并且还同出于一个朝代——南北朝·北魏(左《杨向绍造像记》、右《牛橛造像记》)。

按道理说,不应该啊,不是说古人的书法都是好的吗,怎么会有这么难看的?

你要说了:一家之言,不足以说明问题。这可不是一家之言,已故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也说过。沙先生曾将魏碑书法分为三类:一类是刻写俱佳;二类是刻劣写佳;三类刻写俱劣。而《杨向绍造像记》就属于第三类。所以,不要盲目认为古人的都好,要有比较。

但凡是公认的古代经典,都有几个特点,要么出自名家之手,要么出自官方,要么是二合一。

如《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等名作,是由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名家出品的;如《峄山碑》、《礼器碑》、《华山碑》等名作,是由秦、汉官方出品的;如《雁塔圣教序》、《九成宫醴泉铭》、《玄秘塔碑》等名作,是由官方敕令当时的名家所写的(二合一)。

反之,不具备这些特点的作品大都出于民间,且多半成不了经典,要么是记事碑文,要么是一般人的墓志,要么是写在某些器皿上。

如民间捐款铺桥修路,竣工后请石刻工匠刻一块碑,写上某某名称、某某人捐款等内容;再如民间某位乡绅去世时,请一位当时相对有名的先生写一块墓志铭,写上乡绅的生平;再如烧制陶瓷、琉璃、砖瓦,在上面写上某某窑口、某某工匠,高兴时再写首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不夸张地说,粗制滥造的作品多出于此。要知道,立碑的目的只是为了记录铺桥修路这件事,墓志铭只是为了记录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在器皿上写字只是为了说明,这些可不是为了欣赏书法。

本来只是几个人喝个闲酒,就问你,谁会专程跑到法国买瓶拉菲呢?

可现在就有些执拗的人,认为但凡古人的东西就是好的,无知的认为神奇无比,美不胜收;还有些闲着没事干的人编撰书籍,旁征博引弄一个理论,甚至不惜曲解事实去适应理论,也要证明古人的都是好的。

别人还不能说不好,“不好,不好你写一个”,倒像是评论饭菜好坏的人,前提要是星级大厨似的,“不好吃,你做一个看看”。

“以古为徒”没有问题,问题是要知道取舍,不能啥玩意都认为好。

粪坑明明冒着臭气,你非要说香气扑鼻,大粪明明很臭,你非要说是美食,这是脑子有问题吧?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如今有些人故意找寻民间一些生僻、脱离公认美感的碑帖,将其中另类甚至糟粕的东西放大,制造与众不同,明明写的是丑书,反过来还说以古为徒。

事实上,古人留下了很多被公认的经典作品,我们已经学习不过来了,何必去找那些另类,况且还不好找——现成好得不去学,非要舍近求远学差的,如此岂不太无聊了。

本文系【二小书法】原创,由书画艺术评论员王呈祥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书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