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甘肃酒泉一段学生课间操跳敦煌舞的视频走红。 视频中学生舞姿轻盈优美,动作整齐划一,很是养眼。

据了解,该舞蹈是根据敦煌壁画中飞天舞的舞蹈风格,进行的改编,目前已经实行了五年,学生和家长都非常支持。

对此许多网友评论很有特色,并表示想深入了解飞天。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

“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 》。书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因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在空中飞舞的神,梵语称神为提婆,而提婆有‘天 ’的意思,所以汉语译为飞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历经千余年的敦煌飞天,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它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也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

西域式飞天

十六国北凉到北魏时期,因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所以这一阶段的敦煌飞天,是西域式飞天

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

莫高窟北凉时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中,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的头上。

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孬,头束圆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

最具有北魏风格的飞天,是画在第254窟北壁的《尸毗王本生》 故事画上方的两身飞天,和第260窟北壁后部说法图上方的两身飞天。

这四身飞天的突出特点是:头有圆光,戴印度式五珠宝冠,脸型修长,因变色原因,成为白鼻梁,白眼圈,为小字脸。上体半裸,腿部修长,呈大开口“U”字形。 衣裙飘曳,巾带飞舞,横空而飞,四周天花飞落。虽然飞天的肉体与飘带已变色,但衣裙飘带的晕染和线条 十分清晰,飞天的飞势动态有力,姿势自如优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西合璧式飞天

西魏到隋代时期,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所以被称为中西合璧的飞天

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

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

但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间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歌舞神的紧那罗,天宫伎乐,冲出了天空围栏,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其代表作品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

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教飞天相融合的飞天: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

人物形象宣传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2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飞天。

这十二身飞天,头束双髻,上体裸露,腰系长裙 ,肩披彩带,身材修长,成大开口横弓字形,逆风飞翔,分别演奏腰鼓、拍板、长笛、横箫、芦笙、琵琶、阮弦、箜篌等乐器。四周天花旋转 ,云气飘流,衬托着飞天迎风而飞翔,身轻如燕,互相照应,自由欢乐,漫游太空。

隋代的飞天,除了画在北朝时期飞天的位置,主要画在窟顶藻井四周、窟内上层四周和西壁佛龛内外两侧,多以群体出现

最具有隋代风格的飞天,是第427窟和第404窟的飞天。

第427窟是隋代的大型洞窟之一,亦是隋代画飞天最多的洞窟,此窟四壁上沿天宫栏墙之上飞天绕窟一周,共计108身。

这108身飞天,皆头戴宝冠,上体半裸,项饰璎珞,手带环镯,腰系长裙,肩绕彩带,多有西域飞天的形旬、服饰的遗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404窟是隋代中后期的一个中型洞窟,窟内四壁上沿画天宫栏墙,栏墙上飞天绕窟一周。

这窟在首饰服饰上有很大变化:头无圆光,不戴宝冠,有的束桃型仙人髻。有的束双环仙人髻,有的束仙童髻,脸为蛋形,眉清目稻,身材修长,衣裙轻软,巾带宽长。衣饰、面容、身态如同唐代初期的飞天,已经完全中国化

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唐代,是敦煌飞天的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此时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朝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画占领。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中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把敦煌石窟的唐代艺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把这四个阶段又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盛唐为前期, 即唐王朝直接统治敦煌地区埋藏;中、晚唐为后期, 即吐番族占敦煌地区,和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管辖敦煌地区时期。

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中特点的飞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的双飞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

第321窟西壁佛龛两侧各画两身双飞天。这两身飞天,飞翔姿态十分优美,尽管飞天的面容、肉体虽已变成降黑色,但眉目轮廓、肉体姿态、衣裙彩带的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巾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空中飞游的燕子,表现出了潇洒轻盈的飞行之美。

第320窟的四飞天画在南壁《西方净土变》中阿弥陀佛头顶华盖的上方。 每侧两身,以对称的形式,围绕华盖,互相追逐 : 一个在前,扬手散花,反身回顾,举臂紧追。 前呼后应,表现出一种既奋发进取,又自由轻松的精神境力量和飞行之美。

飞天的四周,彩云飘浮,香花纷落,既表现飞天向佛陀作供养,又表现佛国天堂的自由欢乐。 飞天整体形象清晰,身材修长,线描流畅有力,色彩艳丽丰富,是唐代飞天代表作之一。

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便没有前期时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了。

在艺术造型上,衣饰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神态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槃经变》图上方的几身飞天。

这几身飞天围绕《涅槃经变》图上层的菩提树宝盖飞翔,有的捧着花盘,有的捧着璎珞,有的手擎香炉,有的吹奏羌笛,有的扬手散花,向佛陀供供养。但飞行姿态已无唐代前期那样激奋轻盈,显得有些沉重。

到了五代至元代时期,敦煌飞天继承唐代余绪,图形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已无隋代时创新多变,唐代时的进取奋发精神,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虽然风格特点一代不如一代,但敦煌飞天,并没有走向灭亡。

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飞天在人间》中所说:“她们并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文中,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