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粑粑地瓜话”传播党的声音,群众“点单”便可选择心仪的志愿服务,400多个“暖心食堂”靠“信用+”运营,每5个市民中就有一名志愿者……在威海,群众需要什么,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做什么。

2018年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时提出的“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突出思想政治引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打造传播科学理论、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弘扬社会新风和开展特色志愿服务的坚强阵地,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朵朵象征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蒲公英”已开遍威海大地,也为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新局面注入了强大的文明力量。截至目前,全市71个镇街全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类志愿服务队伍达13800多支,注册志愿者人数63.5万。荣成市、环翠区相继被确定为全国试点,荣成市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市,入选全国10个重点联系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编 张艳萍 制图

一项“一把手”工程——四级书记带头抓

要想做好抓实新时代文明实践,首先就是要解决有人抓、有人管的问题。我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党委政府重点工作攻坚突破事项,实行党委主体负责,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挂帅主抓,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工程。

在荣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张贴着这样一张工作架构图:“实践中心—实践分中心—实践所”三级推进,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服务总队实行“双队长”制,队长一栏里写着荣成市委书记包希安和市长宋修骞的名字。

“市委书记和市长当队长,各项工作才会一杆子插到底。”荣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志愿服务科科长鞠俊芳表示,有了“一把手”当牵头大总管,荣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中枢神经”的作用。

在荣成,“一把手”亲自挂帅,建立“部门专家团队+城区专业团队+镇村团队”三级志愿组织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注册成立的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278支,注册志愿者14.8万人。

如今,我市已经实现市、县、镇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全覆盖,97%的农村和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给实践站配齐精干力量,我市重点在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上发力,市县两级全部建立志愿服务总队,镇街全部建立“8+N”志愿服务队伍,所有试点村和社区全部建立“4+N”志愿服务队伍,构建起既有“专家流动配送”、又有“群众身边不走”的基层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新时代文明实践让百年老屋焕新生。本报记者 朱春晓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志愿者帮农民直播卖货。本报记者 朱春晓 摄

一块“融合式”阵地——满足群众所需所想

如何让阵地用起来、百姓主动参与进来、活动真正开展起来,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蒲公英”在百姓心里“扎根”?我市给出的答案是——整合资源,把阵地建强建好。

“今天重点练习勾叶勾花的顿折笔法……”10月21日,周三,荣成市崖头街道香河社区国画课准时开课,教室里满当当坐了30多人。

荣成市香河社区成立于2018年,社区总人口6500余人。同年11月,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悦居”理念为核心,设置红色先锋、暖心服务等7支志愿服务分队,打造“邻里广场文化节”“寻乡一家人”等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如今,社区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红色教育、文艺比赛等多个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30场,参与人数达到2万余人次。

在威海,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是另起炉灶搞拆建,而是将现有资源整合起来、贯通使用。

作为甲午海战的主战场、胶东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丰富。立足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以及各类红色教育基地,我市已建立100多个特色突出、引领性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每年开展各类活动3000多场次、受益群众超过50万人次。

志愿驿站为居民提供服务。本报记者 朱春晓 摄

志愿者为老人测量血压。实习记者 刘梓萱 摄

一个“信用+”体系——做深做实志愿服务

2分兑换肥皂、5分兑换洗手液、10分兑换毛巾……走进荣成俚岛镇大庄许家村信用超市,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商品下方贴着分值不等的“价格”标签。在这里,老百姓只需拿着自家的积分卡,凭积分兑换心仪的商品。

“自从开展了积分兑商品活动,大伙参与村情治理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庄许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青海介绍,依托“志愿活动+征信考核”,大庄许家村设立村级信用基金,将村规民约、信用管理、典型宣传有机结合,充分调动起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行“志愿+信用”模式,将志愿服务活动与“海贝分”个人信用积分挂钩,持续将志愿服务做深做实。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63.5万人,占总人口的22.4%,志愿者活跃度保持在53%以上。

每天中午10点30分,荣成宁津街道东钱家村的老人们就来到村里的“暖心食堂”,利用“餐前一刻钟”近半小时的时间,听一听党的好政策,看一看村民组织的文艺节目,说一说最近村里的好人好事。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400多个“暖心食堂”。这些食堂既是民生实事之一,也成为我市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的载体平台,让党的创新理论随着惠民实事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在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上,我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满足群众需求,在精准服务上下功夫,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让需求与供给实现精准对接,切实解决社会不文明、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目前,我市形成了“黄金一刻钟”理论宣讲、百姓故事群众宣讲、“文明实践星期六”等一批深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zhuan发让更多人知道~~

签审:马春红

审核:刘倩倩

编辑:张晓凤

文字记者:杜晓莹 李文思

|声明:原创作品|

版权归威海日报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