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周说完了白酒行业,本周我们趁着“酒劲”,来看看啤酒行业。

▲ 镇楼图:啤酒行业模式示意图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研究所

行业特征:

相似的产品,不同的品牌和渠道

1、大众化产品,差异性较小

啤酒是一种酒精饮料,它也拥有一定的成瘾性和精神消费品的属性,这是与上周我们分析的白酒比较相似,同时大众对它的需求比较稳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

但是啤酒的附加值比较低,其产品少有社交价值。想想你在走亲访友的时候,拿着啤酒去登门,那总是不好意思,至少要拿中端及以上的白酒才行,因此它是一门使用价值更突出的、看重性价比的生意

目前工业化生产的啤酒的差异化程度比较低,其酿造的工艺是相似的,但是各家公司也会在细节上进行突破,以改善产品质量或者提升产品一致性。

比如青岛啤酒会选择德式工艺进行酿造,其发酵时间更长,原料的啤酒花和麦芽浓度更高,产品口感会相对浓郁,吨价也会更高;而燕京啤酒则选择美式工艺进行酿造,发酵时间较短,口感淡爽,吨价也较低。

从一致性上看,华润雪花在全国使用统一的设备、工艺和质量控制,各地技术员工也都接受公司的培训,这让它的品质能够达到高度一致,帮助其在全国市场开疆扩土。

2、内外资品牌分化,竞争激烈

啤酒是从国外引进的产品,虽然国产的历史已超过百年,但其产品的定价权还未完全掌握在本国企业手中。改革开放后海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历经激烈的竞争,最终大部分啤酒品牌都已消失,目前海外品牌主要占据着高端市场,本土品牌主要占据中端和低端市场。

这个差别也体现在了酒企的吨价上——海外品牌(百威和嘉士伯)的吨价明显高于本土品牌(华润和青岛),如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2019年啤酒龙头企业吨价

资料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基于工艺、产品和品牌,当前啤酒行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格带。其中高档和超高档产品占比仅为10%,中高端产品占比20%,主流价格带占比55-60%,基础低端产品占比10-15%,大致呈现出一种圣诞树的结构,具体如下图所示。

▲ 图:中国啤酒行业当前产品结构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研究所

在高端及超高端价格带,百威英博、嘉士伯和喜力等外资品牌掌握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虽然国内企业在近年也不断地推出高端产品,比如华润的年谱、青啤的鸿运当头等,但是外资品牌在高端品牌和渠道的运作上更为成熟,内资企业很难打进去。

在中高端价格带,这个价格带是未来消费升级的主流。它可以细分为6-8元和8-10元两个小价格带,前者是国内品牌相互混战,外资品牌基本没有参与;后者内外资品牌均有发力,是未来行业的主要升级方向。

主流价格带中,主要是内资品牌和外资收购的国内品牌进行竞争,这一价格带已经承接了许多低端产品的升级需求,未来主流价格带有望继续上行。

低端价格带的占比已经比较小,它主要是由各区域性定位的低端品牌占领,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这一市场会不断萎缩

3、全国市场群雄割据,渠道结构复杂

(1)产品特征带来的市场格局

大家可以发现啤酒的价格大都比较低,其保质期比较短,也没有像白酒那样的存货增值属性,但运输成本又比较高,因此它存在明显的运输半径和销售半径。

有券商做过分析,吨价在3000元以下的燕京、华润等品牌的运输半径仅在250公里左右,这要求他们在全国各地建设生产基地,否则其终端产品的价格就没有竞争力。

这一特性与水泥行业比较类似,水泥龙头企业的扩张主要靠兼并收购,啤酒业会不会如此呢?这在后面的行业发展复盘中详细展开。

▲图:各啤酒品牌国内销售吨价及可支持的平均运输半径 |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整体来看,我国啤酒企业的基地市场呈现出区域割据的分布。华润、青岛和百威都实现了全国化的布局,但是各酒企的优势地区不一样:比如华润在四川、辽宁、安徽、贵州等地区优势明显;青啤在山东、陕西等区域占据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中国啤酒呈现出区域割据的现象

资料来源:川财证券研究所

运不远就倒逼本地啤酒本低生产。

生产啤酒需要生物发酵,不同于压榨或勾兑等技术,天然要求重资产,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区域规模效应:即在一定的区域内(比如一省一市),市场占有率越高、规模效应越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好。

举个例子,青岛啤酒2019年在山东省实现收入183亿元,区域毛利率34.60%,华东地区实现收入28亿元,区域毛利率仅有28.39%,两地毛利率相差高达6.21%。要知道,青岛啤酒公司全年的净利率也仅有4-7%

显然,区域市占率定生死。

针对这一现象,如果一家企业在某地的市占率超过40%,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这家企业的基地市场。如果其他品牌想要抢占别人的基地市场,可能要承受漫长且巨大的亏损。因此对啤酒企业来说,基地市场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基地市场也是渠道变革的支撑,头部厂商可以在基地市场,利用渠道优势大力发展直销业务,这能让一大批优质的终端渠道逐步被啤酒厂商掌握,如此厂商就可以通过渠道结构的多元化来抢占行业的制高点。

(2)渠道结构复杂,动态博弈频繁

整体上看,行业的渠道结构可以分为即饮和流通渠道,二者各占一半。拆分来看,销售餐饮渠道占比约40%,娱乐等其他即饮渠道占比约10%;KA渠道(大型超市)的占比约10%,传统渠道(烟酒店和小超市)占比约40%。

▲ 图:啤酒行业的渠道结构(行业综合情况)|资料来源:招商证券研究所

由于啤酒行业同时涉及到流通和即饮,因此啤酒行业对渠道和终端的依赖程度比白酒更高,厂商、渠道、终端呈现出更复杂的博弈状态,它主要体现在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博弈,以及生产商、经销商和终端的博弈上:

在生产商和经销商的博弈中,主要拼的是周转率。

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比较低,一般毛利率在10%-15%左右,讲究的是薄利多销,赚的是资金滚动的钱。

大牌子大单品,动销快,经销商就愿意适度让利;否则的话,经销商为了对冲资金被长期占用的风险就会要求更多的利润。

经销模式和经销商利润率是反观产品、品牌的一个窗口。

然后是生产商、经销商和终端的博弈。终端是啤酒行业最前沿的战场,由于啤酒动销(特别是即饮渠道)非常依赖于终端,而同一价格带的啤酒产品的风味口感的差异性比较小,因此零售终端在产业链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获取了产业链上大量的利润。

根据券商调研数据,即饮渠道终端的利润空间很高,大众餐饮的加价率在40%-100%之间,高端餐饮和夜场通常能加价100%以上;流通渠道的终端利润率相对较低,一般大型KA的加价率在10%-30%之间。

▲图:啤酒行业不同终端渠道加价率情况

资料来源:川财证券研究所

(3)产品档次决定渠道选择

考虑到产品特质和不同渠道的特点,一般中低档的产品会选择采用深度分销模式,而高端产品会选择大客户制——厂商会根据产品档次选择渠道模式。

比较典型的是华润啤酒的深度分销,青岛啤酒的大客户+微观运营,百威英博的大客户制,我们分别来看。

▲ 图:三大啤酒厂渠道对比

资料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华润啤酒建立了多层次的深度分销体系,这一模式让华润啤酒拥有了强大的终端掌控力,可以有效地管控费用的投放、维持价格体系,避免窜货。但这样的体系下,进入夜场、高端餐饮等渠道的难度较大。

具体渠道模式如下:

在城市市场:

华润啤酒组织销售团队直接针对高端即饮渠道进行推广;

对非高端的即饮渠道和传统零售渠道,则进行市场细分,打造扁平化的分销网络;

对于现代零售渠道,公司的总部销售团队会直接负责与全国性的零售商谈判,而地区销售团队则协助与地区性的零售商谈判,提供支持并监督其表现;

对于电子商务渠道,公司除在天猫、京东上设立电子商务平台外,还设立了自有的电商平台,直接与消费者互动。

在农村市场:

华润啤酒对县级分销商实行扁平化分销模式,并利用二级分销商供应乡村市场。

然后是青岛啤酒,大客户+微观运营的模式让其拥有更多的优质大客户资源,中高端产品的导入能力更强,但这也导致其对终端的掌控力相对较弱,与大客户之间还存在利润空间博弈的问题。

大客户+微观运营的模式比较复杂,我们从线上、线下两个角度来看。

在线上渠道,青岛啤酒的积极性很高,在行业内率先建立起了“网络零售商+官方旗舰店+分销专营店+官方商城”的电商渠道体系,上线移动端“青岛啤酒微信商城”和“APP青啤快购”,建立起"电商+门店+厂家直销"的立体销售平台,使其线上渠道销售额在行业领先。

在线下渠道,青岛啤酒会根据地区不同的市占率情况选择不同的运作模式。

比如在市占率在10%以下的市场选用“密集型模式”,按区域选取多家小经销商,产品直供终端;

在市占率10%-50%的区域选用“混合型模式”,根据经销商实力划分销售区域或产品,经销商可以通过二批商分销,也可以直供终端;

在市占率50%以上的区域选用“独家型模式”,即由经销商负责区域内的产品销售,以批发分销为主,也会直供少数影响力大的终端。

百威英博以高端和超高端产品为主,其渠道利润更高,因此其对渠道的掌控力更强,高端经销商的资源也更为优质。

对于高端和超高端产品,百威英博采用大商制度买断夜场、高端餐饮等终端;对于中低端产品,则采用经销商平台供应各个零售终端。另外,百威英博还建立起了以高端产品为主的直销电商体系,维持其高端品牌的形象。

不难发现,啤酒的渠道模式与白酒差异很大,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啤酒和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满足的是不同的需求,其产品价格带的显著不同也是重要的原因。

而我们愿意花大量笔墨分析渠道,是希望大家对不同产品档次与相应渠道模式有所了解,跟踪渠道变革是识别啤酒公司战略动向的重要抓手。

前面说完了产品和渠道,啤酒行业的品牌却少有提及,这是因为啤酒作为大众品,产品差异性和价格均比较低,品牌与产品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起到增强区分度的作用,好的品牌可以带来搜索优势,但还是不如白酒的品牌可以带来高附加值和高毛利。

行业复盘与展望:从量增到质升

1、行业复盘:量增已止,价增未央

整体来看,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啤酒行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1995年的市场扩容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市场需求飞速增加,供给端的啤酒厂数量和产能也迅速增加,行业产量从1979年的50万吨迅速增加值1995年的1546万吨,CAGR为24%。

第二阶段是1995-2005年的行业整合期。龙头企业开始向全国扩张,主要以收购地区性企业的方式,比如青岛啤酒在1999-2001年收购了36家啤酒厂,一举夺得行业第一。期间啤酒行业的产量进入缓慢上涨的阶段,到2005年行业产量为3062万吨,CAGR为7%。

第三阶段是2005-2017年的第二轮行业整合期。期间华润后来居上,行业CR5格局确立,行业正式进入寡头垄断阶段。同时行业产量在2013年达到5062万吨的高点,到2017年已下降至4402万吨,行业产量出现负增长。

目前我国啤酒行业进入了第四阶段,即高端产品机遇期,行业呈现出量稳价升的趋势。

一方面经过长期的价格战,行业格局基本形成,2018年CR5高达70.4%,在价格战难以攻破区域固有格局的情况下,厂商有提升利润的需求。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大潮来临,厂商纷纷加大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出频次,以满足消费者高端化、个性化的需求,可以预见未来产品结构升级是驱动行业业绩增长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啤酒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资料来源:川财证券研究所

2、展望未来:高端化、集中度继续提升

展望未来,我们主要看2点,一是行业价量空间,二是行业发展趋势。

根据全球其他主要啤酒市场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前后,人均啤酒消费量均出现回落,行业从“量增”变为“价增”和“质升”。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而啤酒产量也在过去几年回落,并稳定在3500-4000万吨之间,可以预计未来啤酒的消费量也在这个区间。

▲ 图:全球人均啤酒消费量拐点(kg/人) |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研究所

从量来看,我国的啤酒吨价在3000元左右,较其他主要啤酒市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参考目前在我国布局较多的嘉士伯亚太和百威亚太的均价,我国啤酒吨价仍有50%左右的提升空间。

▲ 图:2019年全球主要啤酒公司吨酒价格(元/千升)|资料来源:华创证券研究所

当前按照出厂口径,行业空间约1100亿,假设未来10年,啤酒销量保持稳定,行业吨价上升50%,则未来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00亿左右。

根据Euromonitor数据,近年来我国中高端拉格啤酒占比从2013年的18.13%提升至2018年的31.14%,零售吨价从2013年的8.9元/升提升至2019年的14.2元/升,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行业价格带结构有望从圣诞树型变化为橄榄型。

▲ 图:中国啤酒行业产品结构预测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研究所

产品高端化的过程中,那些难以生产出好的产品、没有强大的流通渠道、没有足够的品牌力的企业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参考美国和日本的经验,2018年美国啤酒行业的CR5约为85%,日本CR5约93%,市场普遍预计我国啤酒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有10%左右的提升空间。

同时,根据海外经验,在产品高端化的过程中,啤酒的罐装化率也会随之提升。根据青岛啤酒年报,单个玻璃瓶的成本约0.8元,而铝罐仅为0.5元。根据国盛证券测算,假设未来我国啤酒罐装化率从目前的15%提升至30%,则吨成本有望下降3.4%,企业盈利有望随之提升。

综上,啤酒行业是一个行业格局和盈利能力逐步改善的行业,随着疫情被控制、户外餐饮的增加,即饮渠道的需求将逐渐恢复,企业盈利有超预期的可能,未来行业龙头公司有望带来更多地惊喜。

抛砖引玉,希望团队的倾心之作能够让您有所收获!点赞、在看、转发三连是最好的支持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