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以前人们遵从努力至上原则,而如今则认为选择至上。其中,目标都是不可或缺的话题。前者的目标是由他人决定,而后者的目标则是由自己选择。

事实上,许多人制定目标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这是十分不科学的。

真正科学的目标制定是工程学思维和社会学思维合并的体现,因为目标本身是包含了许多维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果关系

环球少儿公司的创始人张诗童说过:“想要得到果,必须去做因。”这句话蕴含了目标的制定的路径,以“因”为目标,才能求得“果”。

如果我们以挣钱作为结果,那么因就是运用某一种技能、某一种资源去创造社会价值。

假设是利用技能,那么技能就变成了果,学习技能变成了因,接着,学习技能变成了果,学习技能所需要的东西变成了因。

因果关系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只有一步一步做到因,才能得到果。这告诉我们设立目标必须有可实施性,也就是有路径。找不到明确路径的目标不能称之为目标,只能是幻想。

再用挣钱举例,在没有任何技能或者资源的情况下,定挣钱为目标就是一句空话。类似的“目标”还有很多,比如获取知识、生活充实都属于没有路径的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不科学的目标还有一个特征——以现象为目标。

比如,希望呈现出每天学习的状态、保持家里清洁的状态、在他人面前侃侃而谈的状态、自信开朗的状态、能控制全场的状态、看起来情商高的状态、自律的状态等。

这一系列状态其实并不是目标,如果以这样的结果为目标,会陷入形式主义。

状态是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是抽象的。当一个人没有明确可实施的目标,只有状态会陷入焦虑。

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目标就没有源动力,剩下的只是形式劳累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迷失初心

这指的是本来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但在过程中却追求了状态或者其中一个小指标。

比如考研,能够考上研的前提是把题都做对,想要做对题就需要把参考书目里的知识点都吸收并融会贯通。

但在考研过程中,一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以学习时间长度为目标,或者以笔芯、本子使用数量为目标,从而只顾着写笔记,没有真正吸收知识点。

造成目标丢失的原因是,掌控目标本身内容的能力不够。完成目标需要意志力、耐心、不断思考,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它能产生的正面反馈通常需要很长时间,但人无法忍受太过漫长无反馈的过程,所以会不由自主把主目标转移为反馈强烈的周边目标。

我们需要把大目标化解为小目标,最大程度减少反馈时长,而不是转移目标,这也是做任何事情能走到成功的路径。换句话说,转移目标是一种“偷懒”的表现。

那么如何设定目标呢?目标必须包含这三个属性:现实性(非天马行空)、可操作性(有清晰的路径可寻)、功利性(非现象状态)。

想要科学制定目标并不容易,需要反复实践、修改,利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才能完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读书,学生之所以要老师带领,并不是因为不熟悉知识,而是因为不知道学习每个知识点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对于整个学习流程没有清晰的逻辑。

科学制定目标的确很难,但这并不代表要放弃,不断制定目标、修改也是人生路上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