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丽江之美,备受世人瞩目,丽江的山光水色吸引眼球,丽江的多民族文化灿烂夺目。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各族兄弟姐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携手共进。

一家三代由三个少数民族组成

舒承禹一家三代中,就有汉、纳西、白三个少数民族,母亲是汉族,父亲是纳西族,妻子是白族。舒承禹时常说:“在我们家中,真的能够体现民族大融合。”他说,他的大女儿从小就跟她母亲学说白族话,现在说起白族话来十分顺溜。

在舒承禹眼里56个民族就像56支彩笔,少一支就少一份色。能多学一种语言是有利而无弊的,多懂一门语言就能多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他经常鼓励大女儿好好学白族语,了解白族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假纳西”蜕变为纳西音乐指导老师

舒承禹是玉龙县白沙镇白沙完小的一名老师, 除担任日常教学外还担任白沙细乐团、白沙完小纳汉双语合唱团的指导老师和管理老师,不仅能够说一口流利的纳西话,也了解白沙细乐等诸多纳西族文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前的舒承禹其实是一个“假纳西”,身份证上虽然写明他是纳西族,身上也确实流淌着纳西族的血液,然而,他却生长在金沙江边的汉语言覆盖区,根本不会讲纳西话。 以至于刚到学校时,学生们称他为“哈宝老师”(纳西语“哈宝”,汉语意为汉族)。” 舒承禹从一个“假纳西”变成“真纳西”,甚至成为了一名白沙细乐研究者。

据了解,十八岁那年,舒承禹像众多师范生一样,怀着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服从国家分配来到白沙文海——一个僻静美丽的小山村。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到当日,他随着前来迎接新教师的马帮和文海完小的老教师们,踏着“梅花桩”(雨季的弹石路村道)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到了那个简陋的山村小学。这一带无路无电,深夜唯有小木屋里的火塘给了他些许慰藉。

然而,更令他无助、无奈的是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出了问题。孩子们大多都只用纳西语交流,有的甚至只听得懂纳西语。

舒承禹为了尽快学会纳西话,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他都与学生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凭着一股不学好纳西语言不服输的劲头,从简单的日常用语学起,刚开始仅会吐一些纳西语词汇,渐渐地已经能说一些简单语句,虽然也闹了不少笑话,但他没有气馁。

期间,学校同事和家长都知道他是“哈宝老师”,特意用汉语跟他交流,但他还是逼自己用生硬的纳西语表达,久之,彼此有了默契,形成了很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通过两三年的学习,舒承禹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纳西话,能很自然地与学生家长同事谈天说笑。课堂上,学生也慢慢开始用普通话和他交流,课堂效率随之提高。

后来,舒承禹经常说,学会纳西语是他一生中骄傲的事之一。

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双语校歌获点赞

三年后,因工作之需,舒承禹被调到白沙完小。白沙古镇纳西文化氛围浓郁,在这里,舒承禹更深层次的接触到了纳西文化。特别是学校在做好日常教育的同时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先后成立了白沙细乐团、白沙完小纳汉双语合唱团。

舒承禹加入后,为能适应教学,不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了解白沙细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乐章旋律,了解纳西族民歌、童谣等,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舒承禹和学生们在各地参加展演、比赛等交流活动,白沙细乐团、纳汉双语合唱团的教学成果得到了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教育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白沙细乐演奏作品以及合唱节目也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这几年来,舒承禹还参与了学校校本教材《白沙——我的家乡》(1)、(2)的编写,并于2019年同学校校长、民族音乐老师一道共同创作了白沙镇中心校双语版校歌《随梦飞翔》。

目前,校歌MV也已拍摄完成,校歌在全镇各小学幼儿园广为传唱,校歌的创作也得到了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的肯定。那一刻,舒承禹骄傲地说,自己真正融入到了纳西族群体中,是纳西族的一分子。

也许得益于自己这些年一直参与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舒承禹在生活和工作中,认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他们当中有彝族、白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羌族、苗族……从相识到相知,大家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每逢节假日,在朋友圈里、电话里、短信中,他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兄弟姐妹的问候与祝福,在舒承禹眼里这是彼此间的一份牵挂,是沉甸甸的民族兄弟情谊!

采写:李志文

责编:章丽清

主编:杨江芹 编辑:李丽明

初审:李丽明 二审:章丽清 终审:杨江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