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世界陶瓷遗产,重铸中国艺术精神

------论实验区建设下景德镇陶瓷艺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 / 周思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 周思中教授

周思中,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访问学者。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我国“国家陶瓷文化区”概念的首倡者。

出版《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中国陶瓷设计思想史论》《陶瓷强国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特区建设及作用研究》。

一、景德镇陶瓷不会结束

制陶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与人类的农业文明一样长久。考古学证明陶的历史将近有两万多年历史。所以大家别担心,疫情会过去,当前的中美对抗会过去,庚子年会过去。兔子尾巴长不了,庚子是鼠年,老鼠的尾巴比兔子更短,它很快就结束了。不管如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就是陶瓷不会结束,景德镇不会结束,我们不但要活,而且还要好好地活下去。

二、中华文明的伟大技艺创造精神是不可战胜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陶瓷蕴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意和制造能力,蕴藏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杰出的艺术创造精神,蕴藏着东方民族美学意境和对生活美好的意欲,也蕴藏着东方的实用经济的哲学思想,蕴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实践基础与思想基础。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和劳动智慧的象征,只要这个民族还在生存,只要这个民族还在奋斗,只要这个民族还在团结,有纪律,只要这个民族还奉行与人为善与邻为善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美好理念,则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都不会结束,还会继续发展。

庚子年只是一个时间的标志,正如历史上中国陶瓷的制造经历了无数个庚子年一样,在时间的长河中,已经证明:中华民族的生存意志和顽强精神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精神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工匠的智慧及伟大技艺也是不可战胜的。

三、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什么?

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开局之时,恰逢疫情,同样对我们来说是一次试探,一个考验,但是,应该说,景德镇和江西经过了这个考验,中国以严明的纪律,强大的政治和执行能力经历了这样的考验。虽然疫情还没结束,还有可能反弹,但是我们已经装备好了,不怕任何更艰难艰巨的事情。但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最关键钥匙在哪里?打开试验区发展之路的大门在哪里?余虽不敏,但在此愿意表达一些看法,发表一些意见。

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传承什么?传承的是陶瓷事业的国家理想,创新的是什么?创新的是陶瓷事业的国家精神。我们认为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重中之重,是抓住“国家”二字做文章,因为我们不是仅仅代表景德镇,不是仅仅代表江西,而是代表国家,代表中国做中国陶瓷,继续我们前辈开创陶瓷事业,让这个燃烧了近二万多年的薪火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要把我们自清代乾隆以后逐渐熄灭,新中国已转型的国家陶瓷工业发展的火把,在经巿场经济的洗礼之后,再熊熊燃烧起来。

创新代表中国国家理想和国家精神的国家陶瓷精品,以创立新的国家陶瓷品牌,形成以国家陶瓷发展战略为指导的,国家计划的陶瓷设计制造中心,与广大市场经济民窑结合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以应对当前国家陶瓷领导,国家陶瓷战略,设计制造的实体缺位;市场经济全面泛滥,中国陶瓷产业全部沦为民窑,而民窑只追求市场,缺乏理想,唯利是图,缺乏全局和国家视野。也就是说,陶瓷产业如果靠一群商贩就能发展,那么我们历史上要官窑和御窑厂干什么?因为陶瓷产业与其他产业不一样,农业只产粮食,工业只生产产品,陶瓷产业与工业农业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不但是生活用品,而且是高度艺术化的生活用品,甚至是艺术品的生产。而艺术品是非功利化思维的创造,市场化思维只能复制和制造,但艺术创造必须有去除任何市场的功利思想,才能解衣般礴,在情感和意象的美的冲动中创造美的作品。

中国陶瓷带着其高度的实用性、工艺性与审美性和民族性赢得了世界性的敬仰,正是因为官窑代表的是高度民族及艺术、代表高度工艺和技术在国家意志和精神高度凝练的结果。若是一般民窑谁也没有如此大的能力调动全社会的创意及设计,工艺和技术资源。没有官窑,中国顶级的陶瓷品种如秘色瓷、汝窑、官窑到清代的珐琅彩瓷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出现,因为它是集天下最高权力和集体意志的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中国古代重视陶政并把它放在政治高度的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成为瓷器制造大国,中华文化的标准象征之所以是瓷器,其首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政治家一直把政治与艺术结合起来,把政治的使命同天下大同,与礼乐文明联系起来。礼作为一种发自内心行为规范,乐作为一种美与善相结合欢乐,此境界即为艺术之境。而乐可以使人从粗野入文明,从小人而君子,从而文质彬彬,是为乐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由此艺术教育和乐教不但是我们今天要提倡的教育,在中国古代就是我国文化之中的育人、娱人法宝。从孔子就提倡六艺,而从更早的时代开始,中国政治家的终极理想,不是征服世界,而是舜陶河滨,礼尚往来,乐歌相和。这种理想是为天下盛世,这种理想一直到康熙的提倡耕织,渔樵耕读,到雍正诗书画印,到乾隆集中国文化艺术之大成,而达到中国陶瓷的最高成就。从尧舜禹到汉武帝,从唐太宗到宋微宗,从元文宗到明永乐宣德帝,从康熙到乾隆,中国历代有为君主都高度重视艺术文化,把它提高到乐教和礼制的高度,使民入雅,陶冶情操和美好人品,而达到家庭社会和地区国家而致天下的和谐,而达到天下太平的宏伟理想。

因此,中国历代的有为政治家非常重视陶瓷生产,把陶瓷生产的管理视为“陶政”,在三皇五帝时代,就设有陶正官,出现了舜陶河滨,康熙研瓷等美好故事,而历代的官窑及御窑均有中央官员管理,在春秋时期出现的《考工记》中出现了陶瓷产品准入市场的国家标准,这个标准一直伴随着整部中国陶瓷史。

中国的陶瓷创意和设计正是中华民族中一批有着高度艺术修养和政治情操的君主组织实施,由一大批社会精英和杰出工匠共同造就的陶瓷文明,而从制度层面上来说,就是官窑与民窑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官窑是设计思想和艺术理念的创意部门,它有高度的文化和艺术资源,它不计工本超出市场而设计,保证了它的艺术和工艺性的国家标准,而皇帝的年号与瓷器的质量艺术水准相联系,则对皇帝对陶瓷本身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激励效应。我在研究珐琅彩时,称之为“年款的激励效应”,这种效应是在世界产品制造史绝无仅有的制度,正是这个制度带动了中国陶瓷在梦幻般的艺术境界里飞翔,而赢得了天下之心。而中国广大的民窑则负责把这些创意和样板普及推广,驱动它的正是市场经济。

正是官窑美好的设计带来了需求的欲望,而民窑的制作生产使这个设计变成了市场可购买的产品而广泛推行开来。这种机制一直到清末,民国有过一段不充分的市场经济,但还有一个准官窑江西省瓷业公司。进入新中国后,中国陶瓷进入了现代陶瓷大工业生产,有计划的陶瓷生产,实际上是官窑放大在国家瓷厂概念。

但是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改制,所有的国家瓷厂解体,工人下岗转为小商小贩,个体作坊艺人陶绘大师大行其道。堂堂瓷国,找不到一个代表国家陶瓷生产的部门,煌煌九州,觅不到一个能进入国际殿堂的陶瓷品牌,中国有着巨大的陶瓷生产能力,而号称CHlNA的瓷国,却没有一个囯家陶瓷的领导部门。中国陶瓷向何处走,向什么方向走?如何复兴中国陶瓷的文化大业,光靠看不见的市场行吗?光靠满街的陶瓷商和作坊行吗?没有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作保障,没有有计划有步骤有执行力的强有力机构,中国陶瓷的产业要达到伟大复兴的目标只能是缘木求鱼。中国,一个伟大的瓷国,就像一个没有方向的,没有火车头带动的列车,任市场左右着东南西北的车厢,而互相竞争,杀价,争取这混沌市场的小小利润,而失去了整体的方向。

五、建设国家陶瓷文化区,打好国家陶瓷牌

今天,在总书记“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伟大号召下,建设国家陶瓷文化区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言之,就是恢复中国古代官民窑双轮驱动的分工合作模式,在现在市场经济民窑的基础上,制定国家陶瓷发展战略,建立囯家陶瓷设计和制造实体,打造二十一世纪的代表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国家工艺技术标准的国家陶瓷品牌,使中国不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叶达到领先世界的世界陶瓷强囯地位,也解决我国大批人才就业,转化为高技术与艺术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

与其它产业相比,工艺艺术产业是非常经济和安全的,同时能够增进人类幸福和谐和快乐的产业,而使人类总体受益。因此,若国家陶瓷文化区建设,我们只要把这张国家牌打好,就会形成一个“王炸”,则中国陶瓷的发展就有国家规划标准来带动了,上述的目标要达到是顺理成章的事。

最后切到我的题目,融汇世界陶瓷遗产,重铸中国艺术精神,只有在上述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把中国放在世界陶瓷的纵向时间与当今世界的横向坐标上,融汇世界各文明各民族陶瓷的优秀文化及艺术遗产,融合当代世界最新的技术及艺术成果,最重要的是融合当代中国的国家理想和精神,则中国制造的艺术陶瓷品牌就会在试验区脱颖而出,世界,将会再一次听到中华瓷国的欢笑。(完)

2020年10月19日于景德镇

作者 周思中 责编 常策科 审核 古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