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玉雕名家官网

世界上的民族众多,珍宝也有无数,但对玉钟情的却大抵只有中国人。于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人对玉的使用也达到了花样百出的地步。以玉为神灵,崇之;以玉为德,尊之;以玉为高雅之癖,赏之;以玉为修身之法,佩之;甚至还有以玉为仙药,服之。如今,崇玉、赏玉、玩玉仍旧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精神文化,但是“食玉”,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却鲜有了解,更不要说效仿。那“食玉”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雕名家 作品《翁仲》

食玉,顾名思义就是以玉为食。中国最早的“食玉”文化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在《涉江》中就有写到:“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描绘了诗人想要服用玉羹的期盼。不过在儒家大力推行的“以玉比德”、“以玉为礼”的思想下,玉始终被人们视为是圣物,故没人敢侵犯。直到时局动荡的魏晋时期,随着崇尚长生不老之术的道家的兴起,“食玉”这一行为才开始大肆盛行,甚至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玉雕名家 作品《守护剑》

魏晋时期战争纷乱、朝代迭起,东晋时期就有16个国家。这种长期生活于腥风血雨之下的危机感,让魏晋人民感“性命之不永”。而玉在道家看来,于火中不会焦,长置水土中也不会腐烂,具有长存永固之特性,故被视为仙药,因而提出了“服玉者寿如玉也”的观点。这种观点对于追求身体强健,能够安享人世富贵安逸的魏晋人民来说,无疑是具有迷惑性的。于是当时的社会食玉蔚然成风,以至于人们在得到一件旧玉或者一块玉料以后,想的不是如何琢磨切磋成礼器,也不是如何收藏把玩,而是如何吞服下肚。这也是为何历代考古发掘,秦汉玉器收获颇丰,而魏晋六朝玉器极少的原因。那些精良的美玉或许都被追求长生的人们一一填入了杵臼之间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雕名家 作品《貔貅》

以现代科学的观念来看,古人想通过“食玉”获得永生的想法固然是荒谬的,但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文人生命意识的高度觉醒,以及一种养生的雅趣。当个体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当世的道德关注时,玉也从神圣不容侵犯的神坛走下,成为世俗中人们苦闷精神的寄托。相比于儒家比德于玉的理性主义,食玉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把美玉带入中国人的俗世生活,为后世奠定了赏玉关注人生幸福的基调,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也成为玉雕艺术的美学核心。

▲玉雕名家 作品《龙行天下》

综上,无论是食玉,还是玩玉、赏玉,其实都是国人对于玉之喜爱的表现。玉的魅力在于从来无言,却能确凿吐露历史之兴衰荣枯。这里是玉雕名家,我们有风格各异的玉雕大师,有海量精品玉雕,如果你也热爱玉雕文化就加入我们吧,同我们一些传承玉雕艺术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