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里,新开街的公园路毫无悬念地成为城中最红的打卡点之一。熙熙攘攘的人潮,温州人沉浸在老城带来的新惊喜中。

可你知道,100多年前的温州古城,又是怎样的吗?

得益于摄影技术的发明,后人得以从老照片中一窥当年的面貌。

积谷山、华盖山、江心屿、东城外、白象塔,蜿蜒的城墙,逶迤的河流……眼前出现近150年前温州的影像资料时,你不得不惊叹于温州古城之美。

当我们习惯于用手机随时拍下影像资料时,曾几何时,照片还是非常新奇的东西。距离世界第一张照片的出现,也才不到200年。

温州迄今公认发现最早的老照片摄于何时?又是谁留下了温州最早的影像资料?本期,三十六坊君带您一起来穿越时光。

1877年的温州老照片

迄今目前公认的温州最早影像,拍摄于1877年。它在温州被人广泛传播,不过是7年前的事。

2013年6月,长期从事早期温州影像研究的摄影人沙开胜,应一位老朋友的嘱托,看看几张老照片是不是拍摄于温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查理的私人相册

原来,一位福建老照片收藏家手中,有一本1860年至1880年代的英国私人老相册,相册原主人为英国人阿查理。

老相册中共有130来幅照片,其中有几幅老照片因为没有文字介绍,无法了解摄于何处。不过,老相册是阿查理根据当年在中国的经历编排的,收藏家判断这几张照片很可能拍摄于浙江某处。

当沙开胜在上海见到这本老相册时,江心屿全景、积谷山、东城外、温州城、白象塔、从积谷山俯瞰南门外花柳塘、从海坛山俯看华盖山及城门内外等影像,令他激动不已。这些泛黄的老照片共有7幅,对温州来说价值不可估量!

那么,阿查理是什么身份?他为何会拍摄下百年前温州的照片呢?

温州开埠与早期老照片

清光绪二年(1876)9月,中英签订了《烟台条约》,开辟温州为通商口岸。

开埠,标志着温州的大门被打开。根据《烟台条约》的规定,通商口岸要设立海关、领事馆,甚至划定租界。

1877年4月,温海关(半年后改称瓯海关)和英国临时领事馆相继建立。首任瓯海关税务司和英国领事,分别为英国人好博逊(H.E.Hobson)和阿尔巴斯特(Chaloner Albaster,汉名阿查理)。

阿查理像

Chaloner Alabaster(1838-1898),汉名阿查理,一些温州文献中译为“阿尔巴斯特”,英国外交官。

阿查理出生于英国英格兰西南部城镇伯恩茅斯(Bournemouth),1852年就读于伦敦国王学院,1855年成为使馆见习翻译。阿查理是个摄影迷,他在读大学时就学会了摄影,并乐此不疲。

1869至1891年间,阿查理先后任英国驻烟台、汕头、上海、宁波、温州、厦门、汉口、广州等地的副领事、领事或总领事。来华后,他辗转各地,一直随身携带一台笨重的照相机,一路走来,一路拍摄,记录了各地的风貌、民俗。

1877年4月即温州开埠当月,阿查理来温州担任英国驻温首任领事。

当年,阿查理乘英舰莫斯克特号来到温州,住在江心屿上的浩然楼,并以该楼作为临时领事馆。1894年,英国驻温领事在江心屿的东塔下,建造了一座三层楼房的领事馆;次年,又在东边建造一座三间二层的警卫人员住处(俗称“巡捕房”)。

大部分研究者相信,是阿查理将照相机带到温州,留下了至今发现最早的温州老照片。

在清光绪年间,温州早期老照片开始出现,大多由传教士、外交官和海关人员等拍摄,如传教士苏慧廉及女儿谢福芸、曹雅直夫人曹明道,以及美国海关工作人员杜维德等。

接下来,跟着三十六坊君,一起来欣赏阿查理老相册里,百年前的温州之美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积谷山俯瞰温州南门外。这幅老照片是阿查理照片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张。下角是城墙,外面是护城河,中间是花柳塘。

旧时,花柳塘是温州富商居住、办公的地方,有茶业公所、莆阳公馆等建筑物,这些建筑庑轩宽敞,构筑考究,排场豪奢,装饰精美,是温州南城的一大人文景观。温州俗语“住茅棚厂,打花柳塘格”中的“花柳塘格”,就是形容当时花柳塘建筑的豪华。

图上远处是巽吉山(巽山),山顶的巽山塔依稀可见。巽山地处白鹿城“巽”位,古人认为此山既能为温州城带来财富,又能“昌科举求贤风”。山巅名为文笔峰,早在宋代就曾建有一座整体造型如倒立着的笔、顶的造型如古代的文官帽的巽山塔,其意为发扬文风,获取功名。

温州华盖山及东城墙外,护城河清晰可见。

华盖山,位于温州古城东面,因遥望山形如华盖而得名。华盖山海拔56.8米,是九山中最高的一座。华盖山上名胜古迹众多,被誉为“天下第十八洞天”。

华盖山是温州市区的最高峰,山顶的大观亭,曾是郡人凭眺胜地,古人在此观潮候、看气象、定方位,东瓯山水尽收眼底;曾被叫做“江山一览亭”唐朝温州刺史张又新《华盖山》诗写到:

一岫坡陀凝绿草,千重虚翠透红霞。

愁来始上消归思,见尽江城数百家。

温州城区素有“东瓯名镇”之称,是一座有着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有城就有城墙、护城河。如今,华盖山上仍保留有古城墙遗址。从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可知,温州城墙最早建筑时全部是用石头垒筑的,古城墙北边沿瓯江修筑,在华盖山等小山则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

护城河一般是古时人工挖凿的壕沟,引水注入,环绕整座城,具有防御敌人或动物入侵的作用。而温州先人在筑建白鹿城时,采取依江、负山、通水的原则,规划设计“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衙”的布局,北据瓯江,南临会昌湖,东西依山,山外有河,利用自然地理的河流为白鹿城的护城河。此次公园路改造提升工程中的“濠河泛月”,就是展示古城护城河的景观。

从温州城区遥望江心屿。

从图上可见到江心屿上的江心寺和孟楼。当时,英国领事馆尚未建好,江心屿东塔的塔檐还在,可以说这是年代最早的一张江心屿照片。

1987年3月,温州市文物管理处组织人员对东塔进行考古勘测时,在塔门右壁距地约一点五米处的一块塔砖上,发现横行阴刻楷书一行,上有“阿尔巴斯特一八九四年”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77年南塘河畔的巽山塔。巽山塔,因位于巽山之巅而得名。

巽山,是东晋郭璞相地建永嘉郡城时选中的九山之一。其中,海坛、郭公、华盖、松台四山为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三山为斗柄,灵官、黄土两山为辅弼。接《周易》中八卦图,巽吉位于郡城东南的“巽”位,取义“吉祥”,故名“巽吉”。

巽山塔不仅是温州古城内的名胜古迹,也是重要的标志物。早年从温州南边过来的人,站在船只的甲板上看到巽山塔,就会说“温州到了”。市区南边出城的人都要从巽山塔旁边的茶院寺前经过。

塘河畔的白象塔,位于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镇。白象塔影是“塘河八景”之一。

白象塔原称白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第一次大修于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原塔为砖木楼阁式结构,六面七层,高31.3米,底径7.8米。

白象塔堪称是中国南方北宋佛教文物的聚宝盆。1965年2月,因白象塔塔身倾斜,三四层有多处裂缝,无法再次加固维修,经浙江省有关部门批准,决定拆除。

文物工作者从塔中发掘出铁、铜、瓷及木制器物多种,且有大量经卷、绘画、雕塑品、石刻等北宋文物。其中漆器、经函、写经、活字印经和彩塑观音立像、阿育王漆塔等精美物件,都是稀世珍品,今分别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与温州博物馆。

感谢《温州老照片》提供照片

参考资料:

《护城河》林鸿麟

《南白象塔》林鸿麟 黄瑞庚

《江心东塔的诉说》方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