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曾经在成都博物馆看阿富汗文物巡展。我记得进门左手边“文化存,则国家生”的标语格外令人醍醐灌顶。

为了应景,我戴上了耳机,调整好音量,设置《爱在西元前》这首歌的模式为单曲循环:“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见。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见时隔千年的墓穴里的丝绸、食物、肉体等有机物早已分解殆尽,只留下了矿石和骨头令人观瞻,我不禁唏嘘起来:这里的每一件矿石和骨头制品都巧夺天工,让人目不暇接。

古人的审美竟然跟今日相差无几,穿越千年的时尚啊,让人叹为观止。难怪有些珠宝设计师与服装设计师要去博物馆找灵感。

这些精品鼻祖们的工艺、款式、设计、内涵对现在都有指导意义啊。这或许应验了那句话: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这也说明了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说阿富汗的矿石和骨头意义非凡,是为了引出矿物类中药龙骨。因为龙骨这一“历史信物”和“地理遗迹”,像多棱镜,折射出了中国的考古文化、传播文化、中医药文化等。

相传,清代光绪年间,有个理发匠身患疮疖而无钱买药医治,就用捡来的骨片碾成粉,敷在疮上,不久脓水被吸干伤口也就痊愈了。他请教过的大夫说,这些甲骨片就是中药龙骨。看到商机的他四处收集这种骨片,并带动乡亲们,贱卖给药铺。

刚好,依旧用着“回收药”的药铺给一个叫王懿荣的人开药,就开了这味“龙骨”(古代动物的骨骼或者骨骼化石)。刚好王懿荣这个疟疾病人是金石学家、古董商。细心的他发现这堆生龙骨表面刻有相似的花纹般的符号,经过多番考究和比对,才知道这些符号是古代文字(甲骨文),而这些刻字的龙骨则是一种珍贵的古代文物(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传播学的角度看,这里的龙骨是文字的一种媒介,质地较重、耐久性较强,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能得到较长时间的保存。

所以,传播学界大佬伊尼斯称之为“时间偏向媒介”。这种媒介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特权的媒介。它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既话语权的垄断),以形成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使得传播不易得到自由,封建王权不易被推翻,人们的思想不易获得解放(联想一下,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就是控制媒介,以“愚民”,以统一思想、统一文化)。

但龙骨这种时间媒介只能使统治者在小范围内行使权力。因为“龙骨时代”,没那么开放,有些传播障碍。这使得对统治反对的思想不容易渗透于大众,赞同的思想也延伸不到广阔无垠的边陲领土。

也就是说,时间偏向媒介有利于“小国寡民”的社会维持平衡、稳定。相比起来,像纸这种质地较轻的这类空间偏向媒介便能克服空间障碍,远距离运送,所以是大众的、世俗的、现代化的和公平的,但容易造成帝国扩张,形成文化侵略,使得弱国容易分崩离析。

所以,理论上讲,对于统治而言,时间偏向媒介只能一分为二地看。但是,龙骨可不是一般的时间偏向媒介。它是一味中药啊!所以有了令人愤懑的“人吞商史”(无数片记载着商代史料的甲骨文,被生生磨成粉,当中药,被吃进肚子里了)。

这些愚昧的行径就是在破坏一个国家的历史,破坏一个国家的文化,也就相当于否认一个国家曾经存在过,亵渎它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好在无数觉醒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收集了几十万块甲骨文碎片,使得现世的我们能够一窥殷商的生活图景,以怡情,以明智。

站在中医药的角度看,这味以“龙文化”冠名的中药是古代大型哺乳动物(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化石。

此处宕开一笔,我依稀记得展馆入口处的阿富汗和中国的历史对比年表暗含了:当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中国正值夏朝时代。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的生龙骨(经过沉积岩里的无机盐千万年地代替和置换,石化为有微量元素和钙的中药)便随文物一起深埋于地下,在商朝还被大量地用来传播文化,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这难道不是爱在西元前吗?

三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用20%龙骨混悬液20ml/kg给小鼠灌服,发现能显著增加戊巴比妥钠(镇静安神西药)的催眠率。这说明龙骨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再用20%龙骨混悬液20ml/kg给小鼠灌服,有缩短正常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这说明龙骨具有止血的作用。

所以,龙骨用来治疗心神不宁所造成的心烦、失眠、多梦、心情不畅,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目赤、血压升高,各种疮疡久不收口等。而煅龙骨的收敛固涩作用较生龙骨更强,安神潜阳的作用较弱。

有江湖术士说,龙骨因为与肉体分离了,导致龙魂无处安放,所以吸附性很强。心藏魂,所以有灵性的龙骨主要归心经,以对人身附体,来图腾。这种对龙骨功效的解释应该是杜撰的吧,蛮玄乎,蛮惊悚。不过,看在“龙”的面子上,我们怎么都得敬畏这味中药啊。是的,我们该敬畏龙骨,敬畏历史。因为爱在西元前,文明经过回响之后余音袅袅。

好了,用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名言结尾:“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

注明: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

编辑:小令

审核:小也

· 完 ·

每天推送3条信息

别忘记点开“余下1篇”

文章好看就点“在看”

更新将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转载/加入读者群 请联络:gegeling49

好文推荐:

好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