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对于寺庙,在《经》中说道:浊世中,我以佛殿与文字形象出现。见到佛殿造佛殿,会令无数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供养佛殿和文字等同于供养我的真身,功德永远不会耗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寺庙是佛教圣地,专门用来供奉佛像,古往今来,僧人们都大力的修缮寺庙,北魏时期,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洛阳城的寺庙多达1367所,北方长安僧尼人数过万,其实寺和庙一开始并不连在一起,后来才逐渐分开。

庙,最早可见西周金文,最早是用来供奉祖宗的地方,在古时,祭祀属于国家大事,《左传》载有:国家大事,在祀于戎。古人不仅重视祭祀,在祭祀时都不敢直呼先祖的名讳,于是就创造了“字”,比如李白,字太白。

《祭法》中云:庙之言皃也。宗庙者,先祖之尊皃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在三代以前,庙里面供奉的只是先祖,并没有神佛,道教在三代前,没有彻底成型,佛教又是汉代才传入的,两汉时期,庙、寺、观才有了意义上了演变,庙主要就是供奉神灵,寺就是佛教建筑,观则是用来供奉道教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派遣使者到西域求取佛经,使者用白马带回了佛经,汉明帝刘庄十分开心,就在洛阳建造了第一座寺庙白马寺,“白马寺”也成了佛教寺庙的发祥地。

虽然佛教建筑有了寺的概念,但“寺”并不是专指佛教建筑,寺最早可见西周金文,《两周金文辞大系·邾公牼钟》:至于万年,分器是寺。寺通持,它是作为一个动词出现的,有支持、守持的意思。

而在秦、汉朝,寺也是官署,三公(司马、司徒、司空)住的地方叫府,九卿(太常、、卫尉、太仆、廷尉……)住的地方都叫寺,九卿的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六部尚书,南朝梁武帝首创了“卿”。

北齐改少府为太府,廷尉为大理,官属名字就叫大理寺,“白马寺”虽然也叫“寺”,但地位不能跟官署想比,加上佛教在历史上经历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佛寺的传承也出现了几大断层。

佛、道、儒三家,是中国历史上传承已久的文化,儒家重祭祀,儒教才称自己的建筑为“庙”,比如孔庙、文庙。只是儒家、道教、佛教文明在汉化中,相互交融了,特别是佛教,里面的神佛多数都源自道教。

观世音在道家被称为慈航道人、燃灯古佛也被称为燃灯道人,正因为文化不断的交替,寺、庙、观也在融合,以前的寺,是供奉亡灵,庙,只是育人,传授佛经,让人超脱现实苦难。

寺庙融合之后,佛门也有超度一说,佛经从最原始的教育也演变成一大宗教,古代的庙、寺都是神圣庄严的地方,一个供奉着先祖灵位,一个是神佛,传统佛教用来供奉神佛的地方,多数为洞窟,敦煌莫高窟便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现在寺庙已经专指佛教建筑了,炎黄子孙们也都忘记了寺、庙最原始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