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三季度经济数据,多个指标由负转正表明中国经济正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弥补了第一季度因为疫情原因砸下的“深坑”。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世界经济展望》(2020年10月),中国是主要国家中,大概被认为今年唯一可以实现经济回正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因为我国较早控制住黑天鹅,复工复产较早,加之一些国家国内生产活动的部分停滞和无法完全开工,助推我们出口和生产恢复。具体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全面回升,全部为正值。固定资产投资、货物进出口总额,全国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这些主要指标的同比增速均实现了由负转正。

根据统计,前三个季度的GDP总和是72.3万亿元,实现了0.7%的正增长,其中第三季度达到了4.9%的增速。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称: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是走在全球前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下一步我们还是要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筑牢民生保障基础,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奋力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虽然数据看起来都回到正数了,但是这个结果其实是略低于市场预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看当天的资本市场就知道了。原本受周末消息刺激,当天指数应该是高开高走。大盘一度大涨33点,摸高3371点位,创业板指涨26点,但半小时不到,指数开始冲高回落。午后开盘,随着医药、疫苗板块跌幅扩大,创指震荡下行;早盘大涨的大金融出现分化,银行、保险冲高回落,券商翻绿,大盘尾盘跳水。收盘,大盘跌23点,跌幅0.71%,收在3312.67点;深成指跌0.82%,收在13421.19点;创业板指跌34点,跌幅1.28%,收在2689.67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看,三季度GDP单季同比增长4.9%,略低于预期5.2%,好于二季度的3.2%,前三季度,GDP累计同比已转正,为0.7%,这与IMF的10月最新预测相验证,表明中国将大概率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从市场来看,由于三季度GDP的经济数据略不及预期,引发了市场小幅震荡。

经济数据向上的方向未变,市场仍具备基本面支撑,近期市场会围绕三季报展开,但未来的选股难度加大,未来的预期收益率下行。

还有就是在于货币政策,央行在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的发布会上提到,前三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是16.26万亿,同比多增了2.63万亿,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所以,相对于政策投入,产出还是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形势依然严峻,说明中国经济总体仍然在恢复中。

在全球疫情依然蔓延的情况下,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

其实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并不光光看高或低,关键是找出其背后的逻辑,以及这套逻辑可以运行多久?哪些才是决定增长的最关键的因素?为了维持这些因素,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只有找出这样的逻辑,才可以看清目前存在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此次的数据,也就是,外贸、投资、消费。

首先进出口开始转正,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0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了7.5%,9月份进出口总额30663亿元,同比增长10%;出口16620亿元,增长8.7%,进口14043亿元,增长11.6%。

出口的回暖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此前,因为海外的疫情多变,所以市场大多预判:认为中国的出口不会出现逆转。按照最新逻辑:是因为中国较快的将疫情控制住,而中国的制造能力又刚好满足了发达经济体,给居民发钱带来的消费需求。

例如,最近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一次论坛中讲:发达国家在疫情期间,超发了大量的货币和债务,而且这些都是直接发到老百姓手上,这些都会变成现实的产品需求,而发达国家因为疫情控制问题,不能有效复工复产,这便成了中国的市场机会。

整体来看,这个出口的逻辑,在四季度应该会继续维持,所以中国的出口可能会继续恢复增长。

接下来看投资。也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其实就是包括各种企业,政府的一些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前三季度也已经转正,实现0.8%的增长,虽然微弱,但总算填平了第一季度的深坑,实现了正增长。

在固定资产投资里,房地产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名。房地产投资上半年就已经实现了正增长1.9%,前三季度达到5.6%,继续一枝独秀,遥遥领先。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3484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1-8月份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76562亿元,增长6.1%,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

整体看,房地产市场已基本走出疫情影响,房地产投资开始复苏。虽然销售面积同比略有下调,但从目前市场趋势看,楼市的活跃度明显提升,市场有望继续恢复。

而基建投资在前三季度,只是微弱的增长了0.2%。因为近几年因为地方隐性债务的监管,绑住了地方乱加杠杆、猛搞基建的手脚,使得基建投资的比例没有预料当中的增速。但今年在疫情冲击下,要为稳增长找药方,基建是不可能放弃的大项。无论是预算内基建,投资加码到6000亿,创历史新高,或者是专项债的大规模扩容,亦或是特别国债用于建设投资。可以说,财政政策是使出了全部的力气来稳基建。

同样在信贷方面的支持一样不小,央行三季度金融数据的发布会,也专门提到了信贷对基建的支持。9月末,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的余额同比增速是13.5%,比上年末高了3.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的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新增2.4万亿元,同比多增8408亿元。基建投资本是长周期的投资,周期长、回报低、市场力量难以自发调节是它的特点,即使这样,这些年基建依旧承载稳增长的重望。

可今年这么努力也才微弱正增长,这也说明边际递减效应下,基建想要高增长是很难的。

不过,最值得忧虑的不是基建,而是制造业投资。对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已经是目前提出的方向。所以央行在今年三季度金融数据分析的会议,也专门发布了相关数据: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余额增长30.5%,这个增速比上年末高了15.7个百分点,已经是连续11个月上升。前三季度制造业新增的中长期贷款是9675亿元,同比多增了6362亿元。

即使给予了制造业贷款很多的支持,但是制造业的投资仍然在深度下行,前三季度不仅仅没有填补前期的缺口,而且仍有负6.5%的跌幅,如果四季度能弥补之前缺口就已经算很不错了。

再就是消费,最近国内各个重要会议都在提“内循环”,而对于内循环,消费是决定性的力量,也是国内经济再平衡的关键,消费特别重要,但却特别疲软。这是中国消费第二次深度下行,第一次出现在2018年年中左右,那时经济学界认为是因为放在加杠杆,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虽然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3.3%的增长,但是前9月仍是负7.2%的跌幅,俨然一个深坑,这说明全年消费要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可能会比较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公布的分项数据可以看出,餐饮的收入,即使在9月当月,也仍是-2.9%的跌幅,前九月则是23.9%的负增长,商品零售前9月负增长达到20.8%,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2.4%;经营珠宝类-12.5%;石油及制品类-16.7%;家具类-9.9%,显然疫情冲击之下,消费遭受了深度的冲击。

如果投资旺盛、消费疲软,那么,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就会进一步加剧。

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自然与逆周期政策的方向有关。今年疫情初期,针对到底出台什么样的逆周期政策,有过很多的争论。因为疫情冲击和过去的经济危机不同,受伤最多的其实是小微企业和贫穷人群,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中国宏观调控不能走刺激投资,不刺激消费的老路。

虽然中国经济逐步恢复,但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内部失衡,在进一步加剧。例如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失衡。这是很早就要调整的问题,但今年还在恶化。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满屏为数字转正而开心,这些数据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从疫情爆发到现在,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可是在统计局的数据,却很难体现出他们的状态。

目前国内的小微企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状况?究竟倒闭了多少?还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我们只能从一些非官方的统计来获得数据,显然小微企业仍然“活”的非常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中国经济还真没有到最困难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