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满足实,再满足“虚”

从“状态”的概念上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别人感兴趣你不感兴趣的东西”。当然这里说的是指“时间”上的。正如我曾经一样在乎游戏或网络上的聊天那样,在我认清楚它们究竟是怎样的局限之后,我超越了那样“在乎这些”的状态。

课程逐渐接近结束,我在各样作业上的行程上也基本完成。我发现我的心境状态要好很多。

于是我发现:我需要“填饱”学生人格,即日常人格后,才能再满足理想人格。也就是说,在我有作业的情况下,会形成时间、人际等压力,这个时候是脆弱的,在它形成一个“实体”前是不能再往上堆叠的。理想人格是虚的,在目前情况下是不成形的,“假”的。正如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那样,要先满足底层需求,再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在底层日常人格受到威胁的时候,是顾不了理想人格的。日常人格满足之后,就会向满足理想人格的需求进发。

我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聚会是孤独的,却还是要去聚会。

因为首先我们要满足我们的“日常人格”的需求。就算聚会本质上是孤独的,但是我们也要先去完成它,去暂且形成能有的社交交互,完成了“日常人格”的欲求。然后再感知理想,再反思孤独,继续向理想人格要实现的未来关注。

“状态”与“人格”

“状态”与“人格”的特征与关系大致是这样的:

状态如一堆略模糊一团的云团。因为“状态”本身是模糊的,所以状态之间又一定的相互交融。例如对于游戏排位晋升的欲望,与对于打游戏形成的社交乃至靠此表现吸引异性的注意欲求,这是几个不同的欲求状态;这些欲望又有模糊相通的地方,有了异性男女朋友而少了同性朋友的社交需求,或者会因为对方喜欢打游戏而喜欢上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状态与人格的关系

人格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如一个方框。

这些“状态”的云朵在“人格”的方框中,“人格”是由各种状态组成的。但是状态本身难以描述,模糊而具有可能性,所谓“人格”也是“抽象”而形成的。

前面我们说过,状态是可以用来超越的。当我们超越各种不同的状态,我们就成长为另外一个人。在“状态与人格的画卷”中表现为“状态云”不断超越向前、改变,“方框人格”也就整体随着“状态云”前进。

△状态不断改变 人格随之改变

“失恋”是什么

大学的第一学期近尾声,我想到能够回去故乡与高中同学一起唱歌就特别开心。

我又突然奇怪,这本身不就是在我们身体里的东西吗?如在我们的“状态”之内。为什么要“一想到”呢?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某些事情就会开心呢?

所以我们明白,状态应是“波状”的。我们不可能一直想一个事情,而是偶尔想起一些事才让我们开心。

但这又让我想到,“一想到这个就让我伤心”。所谓“一想到什么”就“痛苦”。

我忽然就明白了,到底什么是“失恋”。

我们曾经奇怪“失恋”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如果按人是为了存在感为终极欲望的理论,那么“失恋”失去存在感,我们大可以继续寻找存在感,又为何感到“痛苦”,或又来“痛苦”这个东西?

“失恋”的痛苦 在于相互之间搭建的状态 失去了这个相互的现在与未来的可能 而发生了“建筑”的 缺口坍塌 ,而需要 “自思”(或独处)也就是所谓花时间的“痛苦”来修补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要理解何谓“相互之间搭建状态”。这里实际上是借用了“状态”,借用了“状态”的特征来论述。所谓相爱、相恋,就是相互之间影响彼此的生活,进入了彼此的生活,乃至进而改变、建构了一个人的思维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互“建构”自我

什么意思?这就像我依靠网上拥有“团队”支持乃至我背后拥有家乡同学的社交关系而导致我不那么孤独,这就因为我“站在”拥有它们“之上”,我的思维意识、状态由此而形成。如果其中失去了一环,实际上建成我如今意识的一块就缺失了。

还记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本质”在统一感理论中被认为是“可能性的交互”与否。

两个个体相爱,就是深厚地相互地形成了彼此的可能性,深刻地塑成了统一与自己。

△如“扭”在一起生命的相爱双方

失恋的痛苦就在于花时间去修补这个破损的“建筑”。深恋的两个人之间“统一”,两个个体之间紧紧地扭在了一起,你形成我,我形成你,这个时候“统一撕裂”的痛苦就在于重塑破损的那些与对方的可能性建立的自我

关注创性未来,继续思考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