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经习惯了长期向上增长的态势,基本上很少出现像2020年这种情况,甚至出现负增长,最大的成因的,当然是疫情的影响。

面对疫情,我们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稍微有点修正,否则我们会像过去一样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偏执的情绪,就是国家经济必须是增长的,即便经济增速变负,我们也要改成负增长,而不是增速下滑,可见我们对增长这个词的迷恋程度有多高。

毕竟,我国长达40年的经济增速都保持在全世界的前列水平,从高速,到中高速,再到中速,都能接受,但是从来没体验过低速和下降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该说,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让我们面对经济突然间下滑,在情感上接受度比较平和,否则会有很多人对经济下滑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中国经济在这最艰难的一年里,我国克服了当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战胜疫情,让经济迅速恢复到现在的这种情况,我们看到不少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强劲的韧性,于是不少人又对经济快速恢复增长抱有非常高的预期。

不过,现实永远都不会那么完美,有些数据始终还是折射出我们面临全新的挑战。

先从最近的一个数据开始,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9月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CPI同比上涨1.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已经连续三个月保持这一水平。

CPI是反映了我国的消费端情况,以前我们对CPI不断上涨充满忧虑,毕竟工资增速赶不上通胀速度,而现在这个情况正在发生转变,毕竟CPI上涨反映了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在增长,反之,则是社会需求在萎缩。

中国CPI同比增速已经由2020年1月的5.4%下降至2020年9月的1.7%,下降了3.7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剔除了食品与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增速则由2020年1月的1.5%下降至2020年7月至9月的0.5%,这是自2010年3月以来的十年内最低点。

也就是说,中国的总需求其实在减弱,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理想,我们正在大规模的消费,消费激情四射,实际上,大家都在节衣缩食,2020年更多的人,在减少消费,减少开支。

这里面存在两个因素加剧了通缩的可能性,一个就是大家体验了新冠疫情艰难时期,对过去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存在一定的反思,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另一个就是大家在2020年的收入呈现明显下降,还有不少人处于失业状态。

这两个因素,恐怕在未来几年,很难见得好转,但是不妨碍少部分人的经济收入在大幅增长,而大部分人的收入呈现大幅下滑或归零的情况,这是我们对未来中国通缩面临最大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总体需求在萎缩,企业开工生产的动力不足,会形成恶性循环,就是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就业岗位会明显减少,人们收入开始大幅减少,更不愿意消费。

然后,我们再说说另外一个数据,就是供给端,也就是生产端,9月的PPI同比下降2.1%,降幅比8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此前三个月,PPI虽然一直处于负区间,但一直处于回升态势,而9月PPI在负增长的同时,再次进入下行通道。PPI下降,主要是因为生活资料价格由涨转降,下降0.1%;生产资料价格则下降2.8%,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同比降幅收窄的情况反映出,整体工业生产仍处于恢复过程。

其实中国PPI一直处于负增长的情况很久了,只是2020年更加突出而已,到了一定程度会有一个触底反弹的过程。中国PPI同比增速在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这15个月中有14个月呈现负增长(除2020年1月外)。

从供给端来看,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租金、工资、税收等刚性支出成本逐年上升,而随着竞争加剧,销售的商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利润率很难保持强劲增长,利润越来越薄。企业生产动力不足,不仅仅是因为总需求在减少,而是大家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产品成本大幅攀升,而利润大幅降低。

因为现在很多人的消费都是个性化比较多,这看起来很有好处,但是其制作成本高,利润高,却没有办法规模化,标准化,对一个大企业来说,基本上很难赚到更大的利润,这也是我国规模化企业正在逐渐减少的原因。越有个性的商品,对一个企业来说,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单件利润很高,但是产能无法扩大,严重影响批量化的利润。

这是我国生产端,供给端面临最现实,也最残酷的问题。个性化社会的到来,在削减企业规模的同时,也在削减企业做强做大的可能性,需要无数的小商家来生产,大家的利润就会下降。也就是说,个性化消费,带来的单件利润率极高,但是不能规模化,不能标准化,导致整体利润越来越薄。

大企业只有将个性化的商品规模化和标准化,才能提高总体利润,否则个性化商品消费需求,不能大众化,企业不能将成本进行规模化摊薄。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生产端无法改变个性化社会的到来,只能顺应这个时代,也就意味着生产意愿不会太强,卖不出批量化的产品,只能为VIP产品服务,是没有办法提升PPI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