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三十六坊 昨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惯了随手拍下身边的美景,假期打卡公园路,却被南洋照相馆前老式的全家福照片中那种温暖,瞬间吸引了视线。

不少老温州还记得,在那个拍照还是新鲜事、相片还是稀缺货的时代,公园路曾经是温州老城区里的“照相一条街”——

根据《温州商业志》记载:1947年前后,温州城区有21家照相馆,形成了府前街、公园路两条“照相街”,其中府前街有8家照相馆,公园路则有10家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园路上知名的照相馆,除了如今仍在公园路上承揽满满老温州记忆的“南洋照相馆”之外,还有张爱玲来温州时住过的公园饭店同栋楼的吾友照相馆、走出众多摄影名家的露天照相馆等。

铁井栏开出第一家照相馆

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学术院举行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宣布认定法国人路易·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这一天从此被定为“世界摄影日”。

摄影术发明后不久,便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进入了中国。

清光绪二年(1876)9月,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开辟温州为通商口岸。开埠后,温州早期老照片开始出现,它们大多由传教士、外交官和海关人员等拍摄,在温州这座古城里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开始被摄影技术记录下来。

从积谷山俯瞰温州南门外

目前公认的温州最早影像,是阿查理相册中一组拍摄于1877年的老照片。在这组百年前的老照片上,江心屿、华盖山、积谷山、白象塔等影像清晰可见。

到了20世纪初,照相馆开始走进温州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据《温州商业志》记载,温州早期开设的照相馆有:

清光绪三十年(1904),日本归侨夏炳南在城区铁井栏,开设了温州第一家照相馆,取名同昌照相局;

1906年,打锣桥口的韩辅仁照相馆、广场路的曾春林照相馆先后开业;

1917年前,华怡照相馆开业,业主名叫李鹏。

1911年5月,南大街(今解放路)中英大药房,还开始经售照相器材。

镜头下记录老温州

到20世纪20年代初,温州照相业开始步入成熟期。

民国九年(1920年),26岁的蒋廉夫在府前街药王殿旁租下一间店面,独立开设照相馆,取名“美术照相馆”。4年后,他又在府前街购置三间平房,拆建成三间三层洋楼,邀请书法家马公愚先生书写“美术照相馆”招牌字,重新开业后成为当时温州最大的一家照相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廉夫

蒋廉夫(1894-1947),永嘉乌牛人,温州早期摄影师之一。他年少时喜爱美术,并在胞兄蒋达夫的影响下学会了摄影。蒋达夫也是一位摄影师,他早期在景德镇开设一家照相馆,时间比美术照相馆还要早几年,有趣的是,蒋达夫的门店,既是照相馆,又是牙科诊所,这种照相和牙科并置的经营模式,也是民国初期的特有现象。上世纪20年代初,蒋达夫也在府前街开设了庐山照相馆。

1920年,早年积谷山下飞霞洞前的这幅老照片,便是蒋廉夫先生拍摄的。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飞霞观,蒋廉夫摄

积谷山飞霞观外景,邵度摄

有缘分的是,温州早期另一位著名的摄影家邵度先生(1910-1970),也拍摄过一张几乎同一个角度的积谷山下照片。

邵度出生于永强一个书香世家,他挚爱摄影艺术,13岁进入温州爱吾照相馆学习摄影,1928年任还吾照相馆摄影师。邵度先生一生创作拍摄了大量摄影作品,为后人留下了1000多张摄影遗作,成为温州宝贵的文化财富。

邵度

除了自己开设照相馆,邵度先生还拍摄了不少纪实性照片。其中一组摄于抗日战争时期、题为《敌机敌舰威胁下之温州准备种种及炸后情况》的照片,画面是敌机来袭时防空警报响起,府前街上市民纷纷惊慌地四散奔跑,寻找躲避场所。照片曾发表在香港的《良友画报》上,引起不小的震动。第二年,香港的另一家画报社《大地画报》正式颁发证书,聘请邵度为特约摄影记者,可以说邵度先生是温州摄影历史上的第一位摄影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州城区府前街群众在日机空袭时疏散的情景。邵度 摄

1936年初,温州市区的照相业逐渐繁荣。翻开当年的报纸,就可以看到很多的照相广告,竞争日趋激烈。

摄影理论研讨、技术交流的氛围也初步形成。1935年5月4日,《浙瓯日报》报道周愿同、李鸿勋两人发起组织“摄影研究社(定名真美善),以与各界人士相互研究,社址设中山公园东山书院内”。

20世纪40年代,位于公安路的邵度照相馆外貌

至1947年,市区照相馆发展至21家。除了府前街、公园路两条“照相街”之外,新街口(公安路)的邵度、康乐坊的天然和馒头巷的吾吾也都颇有名气。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照相行业整合改组为5家照相馆,露天、南洋、美术三家为国有,伟光、曙光为集体。

改革开放后,合股、个体和国营照相馆三分天下。1983年,美术照相馆因经营问题首先关闭。1999年底,“露天”因拆迁关闭,仅剩下“南洋”还在公园路营业。

公园路“照相一条街”

上世纪四十年代,公园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照相一条街”,想必这和靠近当时城区唯一的公园——中山公园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记载,1947年,公园路有露天、吾友、中国、沙龙、虹艺、就是我、南洋、青春、良友、艺林等10家照相机构。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露天和南洋照相馆。

老温州回忆,当年橱窗照是一个照相馆的门面和实力展示,更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每逢正月初一,各个照相馆前总是人山人海,市民们齐聚在橱窗前评头论足,比摄影展还热闹。露天和对面的南洋照相馆暗地里较劲,一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选片工作,找出一年来的得意之作进行筛选。

露天照相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商贾出身的黄国栋、黄国梁兄弟在公园路开设“真面目”照相馆。由于当时没有专设的摄影房,仅在屋后道坦(天井)内靠自然阳光拍摄照片,人称“露天照相”,主要拍摄人像照、结婚照、全家福、集体照。

1935年,黄老板索性将“真面目”更名为露天照相馆。由于兄弟俩经营有方,摄影技术颇佳,名声渐起,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即新盖三层楼房。一楼为经营大厅,二楼为摄影房,三楼作暗房与修片、放大、冲晒等工作场所。新楼落成之际,店主邀请本邑著名书法家李大江(原南通绸布店经理) 题写“露天照相馆”招牌,颇引人注目,后来还请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题写招牌字。

13岁便进入露天照相馆当学徒的余剑海回忆,因为大当家黄国栋善于交际、生意路子广,除了拍照业务外,还做器材生意,因此资本积累甚丰,露天一度成为市区最火的照相店。二当家黄国梁精通摄影技术,拍照、修片、冲洗、放大样样拿的起。

解放前,照相还是一件稀罕玩意,只有达官显贵、社会名流才能拍得起照。据余剑海回忆,当时商界名流杨雨农也是他们的主顾,书法家马公愚每年年底都要到“露天”拍张照片留念。由于“露天”婚纱照拍得出名,许多大老板儿子的结婚照都由他们操办。当时结婚照还很讲究,除了夫妻两人,两旁还要各站一个男女傧相作陪衬。

1956年,露天与南洋、美术照相馆一道进入公私合营的行列。露天还曾在中山公园设立流动摄影点。1999年,因旧城改造拆迁,持续经营66年的露天照相馆从此消失。

南洋照相馆

南洋照相馆创设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创始人是鹿城人夏志远。由于摄影技术上乘,服务质量优质,南洋照相馆开业后名声鹊起,可与美术、露天等老牌照相馆相抗衡。

夏志远本人不谙照相业务,但善于交际,人脉资源丰厚,聘请上海返温的著名摄影师管理照相馆具体业务,并花巨资添置先进的摄影设备,技术力量较强。他本人仅掌管经济、人事大权,主要精力花在打交道,四处招揽生意(拍团体照、结婚照等)。

南洋照相馆后来由夏氏家族打理。南洋后来还在江心屿设立流动摄影点,用手拍机为上孤屿旅游观光的游客摄影留念。温州本地资深摄影师林其勉曾先后在露天和南洋照相馆工作过,在他的记忆中,当年南洋照相馆的外拍部驻点在江心屿的浩然楼,配有2个摄影师和1个服务员。

改革开放初期,由美术、露天、南洋三家照相馆合并成立了温州市照相公司,下设一馆、二馆、三馆,原址经营,规模不变,实行经理承包责任制,南洋照相馆称为“二馆”。

参考资料:

《露天照相馆》作者余剑海;《南洋照相馆》作者李献环,出自《鹿城老字号》一书,鹿城区政协文史委编

《E时代的瓯越乡愁:南洋照相馆,定格几多温州人的幸福瞬间》 王艳琼 原载温州统战微信公众号

《温州早期摄影简史》沙开胜 原载《温州日报》

《那个年代排队照相 解密温州老字号照相馆春秋》郑光雨 原载《温州商报》

编辑:汤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