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也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福建地处东南,凭山负海,中药材资源丰富,千年以降,历代医家艰苦探索,承先启后,推陈出新,交汇包容,发展成独具特色的闽医学派。

为了更好地宣传闽医学派的精华,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处和省卫生与计划生育研究宣传教育中心组织,在《福建卫生报》开设了“闽医24流派”专栏,对24个闽医学术流派进行了系列报道。

现将这些报道进行必要的整理后,再次刊载,让更多读者分享闽医学派故事,感受闽医学派智慧的律动,发挥闽医学派的独特优势作用,让更多人“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推动我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更好保障广大群众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带来的是

闽医 24 流派之一

俞慎初学术流派

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的“俞慎初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内,俞慎初学术流派第二代传承人刘德荣轻抚着 5部砖头大小的医籍,难掩激动的神情“,真的,太不容易了!”

为了整理编撰这 5 部总计 350 多万字的医书,刘德荣历经近 20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收集、整理,终于从福建医史、医家、医书 3个层面,完成了对福建古代医学成就的总结工作。“这些是我十多年来的心血总结,更是为了完成俞老生前对我的嘱托。”

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留下论文160多篇、医书20余部

刘德荣口中的俞老,就是俞慎初学术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俞慎初。

▲俞慎初教授(右)与学术继承人刘德荣(左)

俞慎初的父亲俞介庵是民国时期的福清名医,俞慎初自幼耳濡目染中医治病之举,1930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既秉承父辈家学,又受上海“海派中医”秦伯未、施今墨、时逸人和著名经学家蒋维乔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诊疗风格。

与“针灸学术流派”、“妇科学术流派”等以治疗技术为专长的临床专科学派不同,“俞慎初学术流派”属于中医学术流派中的“医经学派”,按地域流派划分,是“闽派医学”中“医经学派”的 代表。

“崇尚经典医著研究,同时精通临床医术,是这一流派的特点。”刘德荣说。

在行医中,俞慎初深刻体会到,要掌握中医学术精华,仅仅学习中医技术远远不够,还要钻研千百年来的中医经典,通晓医理。

为此 ,俞慎初花了三年时间,在上海诚明文学院专修国学文史专业知识,打下古汉语文学的扎实基础。

平时俞慎初总是想方设法利用时间研读典籍和医著。日间在诊务或教研工作之暇,他便手不释卷,抓紧学习。晚间又在灯下夜读,专心著述,常工作至深夜两三点钟。几十年来,不论是阴晴寒暑,从无间断。

终其一生,俞老共发表研究中医经典和古代名医的论文 160 多篇,撰著医书 20余部,其中撰著研究中医的《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学史纲》两部名著,分别获卫生部和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为后世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论著。

传承经学研究5部医书填补闽派中医空白

俞老对振兴中医学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勤勉刻苦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他的传承人刘德荣。

这位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从 40多岁跟随俞老学习至今,依旧在坐诊之余埋头于中医学术的收集、整理和总结工作。

在此之前,他参与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编撰课题,又承担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五”重点图书“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的整理和校勘任务,与中国医史文献所科研人员一起共整理出版古医籍 21 部。

而最令刘德荣欣慰的,则是接受俞老生前重托,完成《福建医学史略》《福建历代名医学术精华》《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1~3卷)5部医书的编撰,其中《福建医学史略》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优秀图书二等奖。

“为了编这些书籍,我家的柜子都被各种各样的资料占满了。家人有时会埋怨我堆了这么多垃圾,我就告诉他们,这是我的心血。”刘德荣笑着说。

通过10余年努力,在课题组第三代传承人的共同协作下,这5部医书终于出版,涵盖福建历代名医著作、福建历代医家辨证用药规律、福建地方医学发展特点等内容,是结合本省风土人情、气候特点而形成的地方医学的系统总结,对现代闽派中医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填补了福建地方医药史研究的空白。

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前代医家名方

俞慎初博览群书,采撷各家精华,且善于分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前代医家名方,在内科、妇儿方面医术精湛。

在诊治外感时病、脾胃疾病、心肺病症和肝胆疾病方面,积累丰富经验,尤其对疑难杂症,善于从调气、祛痰、治淤方面辨证治疗,效果很好。

1990 年,俞慎初曾遇到一名女性患者。她平素怕风,易感冒,季节未转冷便感觉有冷气外袭,即使穿着厚重衣服也不觉得暖。

患者辗转来找俞慎初时,已是春暖时节,她仍穿着厚厚的棉衣。

对她辨证诊疗后,俞慎初没有像其他中医那样用温热药物治疗,而是从健脾益气、升发脾阳入手,调理身体气机。

过了几天来复诊时,这名患者就已大大好转,脱去了厚重的衣物。

俞慎初还时常在古人经方基础上对药物进行加减运用,形成了自己的治法特色。

而在学术的传承上,他毫无保留地传授临床经验。在门诊一线带教时,凡遇到典型案例,他都及时指出该病的诊断依据、辨证方法和方药的选择。开处方时,为何要加这种药、减那种药,都会一一讲解。

俞老从医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俞填初论医集》是他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1996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二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德荣(右)跟随俞老(中)看诊学习

得益于俞老的悉心指导,刘德荣在临床上承 袭了俞老的丰富经验,善于在俞老经验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特别对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多有较好疗效。

例如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他认同西医的诊疗观点,结合西医的检查结果,在俞老方的基础上增加蒲公英等可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传承人开枝散叶弘扬名医经验

如今,俞慎初学术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已达50人,他们中有刘德荣带教的硕士研究生,有福建中医药大学师承班学生,也有福建中医药大学的老师

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均已毕业,在各地医院开枝散叶,传承俞老医学经验。

“时常有传承人向我汇报,运用俞老的方子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让我感到欣慰。”刘德荣说,“接下来,我还会组织我们这一流派的传承人,编撰出版《俞慎初学术流派的传承与研究》等医书,总结流派的临证方药运用,弘扬名医经验,造福八闽百姓。”

来源:委中医处、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