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豫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豫记已经十岁了。

而我和她的“相识”却只有四、五个年头,虽然相识日短,却让我爱恋着她。

与豫记的相识

简单却亲切

和豫记的相识,说起来,是源于王九云大姐和李耘三哥。我们仨是文友,但他俩都比我写得好。

九云大姐文风朴实,带有典型的安阳地方特色,以风俗民情见长;李耘行三,为人为文堪称楷模,在文友圈以“三哥”著称,虽是陕籍,但自大学毕业便来到安阳,又是信阳的女婿,文章虽是典型的陕军风味,但行文状物依然是河南的,看似随手拈来的文章,往往给人以启迪。

他俩的文章都是我喜欢看的。

大概是2016年、2017年,他俩陆续在朋友圈发出自己在豫记发表的文章,欣然拜读,文末还有链接,点击,看其他作者的文章,都是写河南各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很是喜欢。幸喜有发稿邮箱。

我平时也喜欢写点家乡怀旧的小文,何不投稿试一试。

2017年元宵节前,第一次投稿给豫记,发出了《除了吃元宵赏花灯,正月十五大家还都干什么》一文,居然给推送了。

文人写文章并得以发表,无异于女子的孕子、产子、携子出场,心情自然高兴。

文末读者的互动,更能增加为文者的幸福感。

尤其让人高兴的是,豫记编辑老师们还建有豫记作者群,大家时常在群里交流学习,为某些问题经常展开热烈的讨论。

我在写《河南有个村,人人都会这样一手绝活儿》这篇文章时,想写一下传统的民间工艺编席,其中说到“踅子”,杨桐总编、植梅先生、不断学习才年轻、老界岭人等在群里各自说出自己家乡的读音。

最后,工作严谨认真的编辑初白老师还进行了核实……我是个“讷于言”的人,平时交往的人并不多,在这个群里,使我很有归属和亲和感。

始于投稿,忠于内容

写稿、投稿给豫记,也成了我的的精神寄托,每天看豫记的发文更成了我的习惯。

有几年明知周六、周日豫记不发文,仍然习惯性打开豫记公众号,看到没有更新,甚至产生丝丝的失落感。我知道,我对豫记产生了爱恋。

对豫记的爱恋,是有原因的。

豫记的作者是来自河南省的各地市,他们的文章或写幼时传统的游戏,或乡间劳作的场景,或舌尖上的美味,或家乡丰富多彩的民俗,或各地的文化、历史名人,让我深切感受到大河南“五里不通俗,十里改规矩”民俗的丰富多彩,更认知到河南文化的悠久和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豫记在头条推出的各县、市的历史篇章,更是让人受益匪浅,让我更深刻、详实了解了这方黄天厚土的古往今生,也让我更加热爱了这片故土。

豫记推文,既有“小我”,又有“大我”。

作者写的个人人生经历或情感,虽是乡土的“小我”,却能引发很多人思乡、怀旧的之感,引起共鸣;地方志篇章属于“大我”,这些文章使读者了解到河南历史的久远和厚重内涵。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世界到处都有河南人的身影,“老家在河南,”绝非一句空话,因为华夏民族的根在河南。

豫记推出的篇章,不管是“小我”的还是“大我”的,都是乡土的,都是深具民族性的,都是华夏子孙根之所系、魂灵之所在。

我对豫记的爱恋,也是全国、全球河南人深爱她的原因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冯君| 撰文

WUDIAN|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