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叶舟

两个为爱疯狂的“老人”

上一周,有两个“老人”在网络上备受关注,恰巧也还都和亦舒有关。

一个是为爱痴狂、钟情于“靳东”的61岁阿姨黄月(化名):

她相信抖音上那个每天叫她“姐姐”、每天唱歌给她听的“靳东”,是她这一生唯一的爱情。

哪怕周围所有人都说对方就是一个骗子,她也想要勇敢地活一次,不论多远、不管多久,她就是要和“靳东”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靳东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在亦舒同名小说改编的《我的前半生》中,扮演沉稳优雅又无所不能的贺函。

另一个老人是新上映的电影《喜宝》中的70岁先生勖存姿:

他是亦舒笔下的商场巨鳄,世界各地有豪宅,还有着数不清的人脉和花不完的钱财。

他被女儿的好友姜喜宝(郭采洁扮演)所吸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和这个与自己相差四十多岁的女孩子,开始了一场标记着占有、嫉妒、追逐、交易的虐恋。

有网友说,61岁的黄月是“疯”了吧,70岁的勖存姿更是仗着有钱才那么“狂”,明明都到了倚着墙根晒太阳的年纪,居然还春心不老!

甚至还有网友评论,“靳东”被粗糙的阿姨爱上是“羞”,“郭采洁”被有钱的老头爱上是“耻”。

老了之后还能爱谁吗?

也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嫉妒,在掌握着网络话语权的年轻网友眼里,这些老年人的“疯狂”爱情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和不着边际。

最近只要朋友们议论起这个话题,大家总是摇摇头,冷笑又讽刺地说,“爱情对中年人来说都是奢侈品了,老年人还在盼啥?难道爱情是能让人长生不老的唐僧肉吗?”

我们宁愿相信黄阿姨就是被骗子洗了脑甚至还可能是“钟情妄想”,也宁愿相信勖老先生的恋爱就是一场单纯的钱色交易,也不愿相信、甚至不能接受,如此年纪的他们,还拥有这样爱的冲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于好奇,我很想试着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我仔细看了黄月阿姨那段16分钟的节目,也专门去电影院看了《喜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61岁阿姨迷“靳东”抛夫弃子,70岁大爷痴恋“郭采洁”,疯吗?

六旬追星女子:我要嫁靳东,勇敢活一次。/腾讯视频

奇怪的是,看完之后我的脑子里总有一个念头在回荡:

我们老了会不会也是黄月、会不会也是勖存姿?或者说,我们现在就正在做年轻时的黄月、正在做年轻时的勖存姿?

我们也是婚姻无爱的黄月

拼凑一下节目中的零碎信息,我们不难看出,黄月的婚姻和生活并不幸福:

夫妻关系方面,她说自己这一辈子都没有爱情,和丈夫因为家庭琐事矛盾重重,总是意见不合。

丈夫在大部分的镜头中,都对黄月有很多的指责、讽刺,比如,

“你60岁的老人了,人家(靳东)要你啊?”

“这不可能的,你又不是美女,人家有一个老婆,人家跟你结婚啊?”

而每每听到这些来自丈夫的否定和嘲笑,黄月就会怒不可遏。

亲子关系方面,她的小儿子自述小时候一直成长在舅舅家,把自己的父母称为姑姑姑父,而且当时还欠债一百多万……

由此想想黄月过去的人生,也许我们很多人就和她一样:

没有体验过伴侣的爱,不知道爱情究竟是什么;

和朝夕相处的另一半总有吵不完的架,相看两厌,毫无兴致;

被称为配偶的那个人总是打击否定我们,慢慢地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就算生活百般不堪,可为了孩子有个完整的家,还是不得不凑合着继续过日子,总像一个老黄牛一样吭哧吭哧地为家付出;

糟心的生活不知道哪天才算有个头……

当下三四十岁的我们,也不能完全确定自己就可以躲过黄月生活中的这一地鸡毛。这样的一生,到老了是会有点遗憾的,对吗?想到这些,我理解黄月所说的,“我的好、我的美、我的人、我的心、我的善”,所有的这些,“靳东”弟弟都看得到。当“靳东”弟弟消失之后,她便不开心了,便有点抑郁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理解:

当她知道自己被“爱”着的时候,她同样爱上的是她认为对方心中的自己的形象,那个由他人反映过来的形象;

当她沉浸于这种“爱”的感觉的时候,那个给予爱的人就加强了她自身的美好形象;

可当爱消失之后,她就瞬间感到自己失去了价值感,她的自恋是抵抗不了这样的感受的。

因为她要被认同、被认可,实现认同需求,同时,她还要自我实现,去做那个她一直渴望想做的人。

所有这些,在老年人的生活中,都是一股强大的心理能量。所以她不要去揭开骗局的真相,她只想像飞蛾扑火一般守住这份难得的爱。

我们也是怕老怕死的勖存姿

比起黄月,勖存姿这个老人的生活质量要好出几万倍去。他在权势和资产中享尽奢靡,除了健康和寿命,他想要的都可以用钱买到,包括爱情。

可他在衰老和死亡逼近的恐惧中,一点也不开心。配偶去世的十几年中,没有人懂他,没有人陪他,没有人可以跟他聊天,没有人和他分担子女的疾病、教育、亲密,甚至似乎没有人一定要他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下,死亡不仅仅是肉体的、生命的消失,更可能是那些证明我们活着的人不再给我们客体的回应,这便是一种没有客体回应的死亡。

所以,勖存姿所做的,就是铆足劲儿找一个能够回应他的好“客体”。

其实恐惧的勖存姿也许就像是未来的我们,可能并不需要很担心物质生活,但在一天天的肌肉松弛、头发斑白中,越来越恐慌、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需要一些证据去证明自己还未老去、离死亡还早。

生理上,最能让人确认自己拥有生命的证据是心跳,巧的是,爱情恰恰会让这种心跳感尤为明显。

年迈的勖存姿被另一个正在青春年华、手握大把时间的可爱生命吸引了。

他一遍遍跟她说关于“老”的话题,

“为什么不(再见),因为我太老了吗?”

“你不要顾忌我是个老头子!”

“我已经是个老人了,我自问没有资格追求你。”

“我老了,我的时间太少。”

……

其实他可能是想听到那个女孩子跟他说,

“但你,并不是老头子啊。”

“你老吗?”

“你再多说一点你的事给我听。”

……

在爱情中,他像年轻人一样,靠着教学楼前的大树,吹着口哨等他的女友下课;他像年轻人一样,开车带他的女友去旷野,翻门而入去喂马;他像年轻人一样,只要有人跟他抢这个女人,他就要去战斗。

他在寻找能打败衰老恐惧、死亡恐惧的武器,他在实现了交往需求的同时,受到了生命力的鼓舞。

老去之前,我们能做什么

老去之后,我们的情感需求并不会干涸,但也许,我们可以有办法在盛年之时,就将这个湖灌满。如果真的不能,我们当然也依旧可以像盛年之时一样,再去找到生命的水源。

老去之前,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很多事,让自己更清楚地看到爱、拥有爱:

·因为我们不是只有到老年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是一定要等到老了之后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人。

想要一个互相体贴、尊重爱慕的伴侣,想要一个温馨甜蜜、没有争吵的家庭,想要一个不是为了孩子为将就持续的婚姻,这些觉醒,一定都是在老年来临之前到来。

而我们总有太多的理由保持现状,似乎想要在老年之时,再给自己一个解放。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老年离婚率逐年攀升的一个原因。

可一定要这样吗?也许答案是存疑的、因人而异的。唯一能确定的是,错过的日子是不会再重新拥有的,而自我迟早都要得到满足。

·因为惋惜和遗憾不是都要留到晚年,在难过中忧虑,不如在觉醒中行动。

电影中喜宝的妈妈,那个只有一分多钟镜头的女人,垂死之时,还在惦念她这一生唯一的爱情,那个抛弃了她和女儿喜宝的男人。

她留着他们之间初次相遇的照片,她留着他们在感情浓烈时写过的每一封信,她留着他送给她的心爱的裙子,但她却没能留住女儿心中对父亲的爱。

过去的日子在孩子的成长中必然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如果想要避免这样的遗憾和惋惜,尽可以在悲痛的结局到来之前,就全力解决。

·因为老去并不一定代表着要丧失和舍弃,如果还想追逐什么,也至少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

有的人很幸福,和年轻时相爱的伴侣走到了白发苍苍、走到了儿孙满堂,就像《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中携手走过76年人生的爷爷奶奶,他们是我们关于爱与生命的美好想象。

但也还有很多很多人,他们也许苍老时才发现所爱,就像是被欺骗的黄月;也许苍老时痛失所爱,就像是难以接受老伴意外去世的勖存姿;甚至也许苍老时都不知道自己被谁爱过、该去爱谁,就像是孤独离开勖家的喜宝……

可他们依然需要认同、需要交往、需要自我实现,这也并不奇怪。作为儿女,作为年轻的网友,也许我们多一点理解,就多一点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都会老去,记得在那时试着调整一下自己的认知。

认知行为疗法的先祖贝克,曾经举过一个来访者的例子,这是一个老太太,她认为女儿不再喜欢自己了,不邀请她去看戏,不回家吃饭,不和自己聊天。

但通过咨询,老太太意识到,所有的这些,都仅仅是她自己这么以为,而不是事实的真相。

当我们老去的时候,也记得多问问自己,“现在这是我自己觉得的,还是真实的?”“我认可了自己吗?”“我需要什么?”

弗洛伊德说,“在爱的时候,我们对痛苦从未如此毫无防备;当失去了爱的对象或者是对象的爱的时候,我们从未如此无望的难过。”

凡是渴望,背后都有一个内心的空洞。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在挖洞、补洞中走过这一生。

不是谁都那么幸运,可以和相爱的人过每一天。

其实,余生要暖,谁都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