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国庆假期的到来,《演员请就位》第二季也正式开播。目前,该节目在播出半个月的情况下,位于猫眼综艺热度榜单第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一档节目受观众的喜好与追捧。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似乎这档“竞演类综艺”正朝着与其本意相背离的方向发展下去,慢慢的“演员”成了众多话题背后的附属品。

这本是一档被给予厚望并且应该让演员发光发热的节目,但是频上微博热搜的主角,始终在四位导师以及特邀评论嘉宾之间游走。第二季节目延续了第一季的宗旨,主打“通过导演视角去透视影视行业生产链条”。

可是导演与产业链条之间的演员环节,似乎正在一点点黯淡。竞演类综艺似乎进入了奇怪的瓶颈期,即便《演员请就位》的热度很高,但仍有一副“看表演不如看点评”的架势。

那么这档节目到底在哪个环节做错变味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引入市场评级,加重了许多商业性质的元素。

最初,每位演员都会收到一份由多位一线制片人根据商业价值、个人喜好、社会舆论等因素评出的“市场定级”,这一环节的增加即模拟了演艺市场上的赤裸真相,但却在悄无声息中放大了许多演员的演艺困境。

即便类似规则并非第一次出现在竞演类综艺中,只不过S、A、B三个等级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加直观和残忍。

市场与资本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员对于表演本身的呈现,并且他们需要根据节目组所制订的规则来为自己争取到那所谓的“市场”。

例如,多次摘得桂冠的“三料视后”马苏的市场评级只有B级,而男团UNINE组合成员陈宥维却获得了S级,导演们对于某些年轻演员的S级评定显然并不买账,至少大部分导演是不买账的。

市场评级确实能够证明观众对于演艺圈更新换代的喜好变化,但是另一个问题如果将表演与市场资本过度融合,那么竞演的纯粹性则会被大打折扣。

有人早年功成名就,但是还未登台就被分到了B级的木头箱子上候场;而更多的则是面目模糊的新人,在市场迅速变化的今天,很有可能成为大浪淘沙中的破损沙砾,被更勇猛的后浪冲散埋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一档综艺的市场评级、流量评级无法说明实质问题,但这个赛制却无意间加深了粉丝群体之间的“矛盾”,更是成功“激化”了评委和嘉宾们之间的理念差异上的“矛盾”,一举把节目送上热搜。

《演员请就位》想要通过模拟市场的方式来挖掘出更多优质演员,不过随着节目的播出,市场的介入使节目本身越来越难以逃脱流量的限制,在话题度的倾向上也逐渐背离其本质。

节目正是在粉丝经济与市场流量的基础上,来“简化”市场标准,又“强化”行业的残酷现实,为节目制造不相关的热度。

演员、导演、粉丝之间的对峙较量,使得“流量至上”的现象逐步怪化。正如尔冬升说的:“粉丝这样的行为只是在影响演员的前途,又要取悦粉丝,又要顾及形象,怎么可能把戏演好。”

《演员请就位》第一季的冠军牛骏峰夺冠后,仍然只出演了一些配角角色,没有明显的事业起色。

因此第二季在开始便设引入“市场评级”这一概念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仅仅给四位导演留下了8张S卡作为“导演评级”的特殊权利来使用,这一赛制无疑削弱了导演对于演员的掌控权,使得导演们想要在喜爱的演员身上进行更多挖掘的时候,却又不得不考虑这一决定是否会影响到后面的赛程。

演艺圈在发展的过程中,颜值与流量比演技更具有价值意义。

但是问题在于,四位导演以及特邀评论嘉宾反而更加看中演员的自身表演水平,这便产生了导师与节目组之间不和谐、不平衡的冲突。

节目组既在一方面想要将导演的权利压入市场之后,另一方面又借用冲突制造话题,从而一部以演技为本的综艺却通过争执噱头成功上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这种无意间的“造秀”形式,让本身关于表演的综艺更加变扭,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看表演不如看点评”。

作为新晋导师的尔冬升在第二季中,成为了最热的“毒舌”评委,观众以及演员都在评论说“他好严厉”、“他真敢说”。

确实,尔冬升作为香港知名导演,对于内娱的追捧方式、选角制度曾在作品《我是路人甲》中就表示了不满,他即有这个底气也有这个资本对整个演艺圈的风气进行点评。虽然是综艺界的新人,但是导演界他早已获奖无数了。

他的点评不只是单纯的嘲讽与不屑,而是用一种“毒而不伤”的方式告诉演员们,什么东西才会真正伤害了他。

“作秀”的看点无限放大以至于掩盖了表演本身的关注点,“节目效果”的吸引力让本质内核被忽略。

当李诚儒与郭敬明的争执、尔冬升的点评甚至是主持人大鹏的高情商救场的话题被浏览千万次,将这一点延伸至完整节目中时我们会发现,除去短短几分钟的表演片段以外,《演员请就位》给舞台争吵、后台评论留下来足够的空间,甚至是恶意剪辑、拖沓冗长。

流量与综艺的双向推导,演变出来目前观众能够看到的剪辑版本节目,嘉宾之间剑拔弩张的爆点确实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综艺节目以收视率为主要目的的情况下,完美匹配了观众心理学的种种,因此观众更希望在这档节目看到有地位、有话语权的导师对自己的偶像进行评判点评,这是大部分综艺节目的商业运作方式。

一旦节目组发现爆点出现时,便反复生产这一种同类“表演”,将其无限放大剪辑并抓住这一噱头进行广泛的“病毒式”传播。

综艺节目本可以将内容与话题完美结合,达到一种平和的共存方式,可《演员请就位》过于的喧宾夺主,也就促使了这档节目的变扭、变味。

不仅在这一季的节目里,更是这几年同类竞演类节目都出现的问题,即一味追求类型化、炸裂式、高潮戏的表演。

这一类表演的特质需要极高的表演水准,才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到演员所传递出来的情绪,并且产生共情。

电影剪辑在情绪渲染前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感情逐渐润化饱满,而高潮短片几乎没有给情感留下这样一种自然的过渡,用十分钟时间硬塞给观众原本两个小时的内容,确实会让人觉得“撑”。

在更新的一期节目当中,任敏与施柏宇版本的《少年的你》,将原版当中结尾情绪的隐忍改编成为更有戏剧冲突的“叫你滚”版本,在这里并不是说没有台词的表演就一定更加高级,或者嘶吼的表演就是肤浅的呈现方式,而是说一味的追求“炸裂”本身就让人头疼。

不仅是他们,另外几位新人演员也将个人理解中的情绪宣泄夸张化放大,这也是为什么节目舞台没有点评出彩的原因之一。

而几位导师对出道多年的黄奕在《风月》中的评价则褒贬不一,有的导师认为情绪平平,而有的导师认为刚好达到了隐忍的效果;

再比如TVB女星胡杏儿出演《亲爱的》这一片段,通过她多年的表演经验以及情绪控制,不出意外的获得了导演的一致好评,这是经验丰富演员在这一舞台上的最大优势。

市场与资本本应该是推动演艺圈更好发展的助燃剂,但是过度的介入与“绑架”只可能与其本意相背道而驰,在演艺圈、爱豆圈更新换代迅速的今天,最终仍然是靠作品说话,而不是一时的颜值与流量。

毕竟现实要比节目残酷的多,市场应该帮助年轻演员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节目也应该找到自身定位的本质,共同进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