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尊重大学生自我把控生活的权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营造真正开放并充满活力的大学社区。

近日,上海某高校的宿舍行为规定,让人误以为走进了英剧《黑镜》的片场。

据《新闻晨报》报道,该校宿舍新规包括无特殊情况,要求本科生上午8点起床,研究生上午9点起床,否则扣5分行为分;一学期内行为分累计达到-60分,社区和学院对其提出黄牌警告,进行教育,并通知其家长等。

人人头顶一个标准成谜的“行为分”,就像是《黑镜》某集中人们被社交分数围困的景象,引发了许多人的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高校管理的角度而言,倡导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警惕熬夜带来的风险,自然无可厚非。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一些大学生自制力不足,通宵玩游戏而导致起床困难、荒废学业的情况。

但是,试图用“一刀切”式的起床规定约束学生行为,则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生物钟,一些人天生就是“夜猫子”或“早起鸟”,起床晚并不代表学生懒散或不努力。而且,在大学生活中,偶尔熬夜通宵,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实习加班赶PPT,还是双学位考试周的压力“暴击”,都可能使学生的作息时间有所变化。

不管是做科研还是从事艺术创作,当灵感缪斯降临的时候,原本的工作节奏更不该被僵化的作息安排来打乱。可见,这种规定大学起床时间的制度“创新”,确实有欠缺考虑之处。

不过,在此事件中,比具体的规定得失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部分高校对自身和学生角色定位的偏差。除了强制规定起床时间,此前也有一些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引发热议,比如要求床上不能有杂物,带饭进宿舍会被扣分,宿舍卫生不达标就断电等。

从这些要求中,不难发现学校管理者存在的些许问题。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跟中小学生已不同,在不对他人造成困扰、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该给他们一些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大学宿舍管理者没必要对学生事务“一把抓”,合理有序的管理才是合理的。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中,有人为学校辩解道:这样规定都是为学生身体着想。这种“都是为你好”的思维,有时反而会阻碍大学生的真正成长。在大学教育中,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学生,学生就可能发展成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个态度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就很难被树立起来,大学作为学生“社会化”孵化器的作用也难以实现。

而且,大学宿舍应当是尊重多元性、充满活力的年轻社区,学校宿舍不宜一味放大“管理者”的定位,而忽略了“服务者”的角色。

笔者在大学时,也有同学反映过临时要熬夜、又怕影响室友的问题。当时,学校的处理方式,是与学生充分沟通后,在宿舍楼开设24小时自习室——既解决了学生“刷夜”的安全和场地问题,也给其他同学营造了更舒适的休息空间。在宽松合理的宿舍管理下,大学生和楼管阿姨也不会是“猫和老鼠”式的关系,而是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事实上,不少高校管理者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执行规定时,要考虑实际情况,保持一定弹性的策略可能更有助于相关规定的落实。

毕竟,“大学该不该规定学生起床时间”这一议题,不只关乎大学生的“睡觉自由”,更是学校管理思维的一种体现。尊重大学生自我把控生活的权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营造真正开放并充满活力的大学社区。

来源/中青评论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