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我国外语教育跌宕起伏。纵览 70 年,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发展大致沿着三条路径前行:引进改造、扎根本土、融通中外

“引进改造”,即在吸收外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使其逐步适应中国国情,从而实现外来理论本土化。

“扎根本土”,即基于本土的教情、学情,在总结与梳理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本土理论,致力解决本土问题。本土教学理论土生土长,使用本土概念,采用本土表述方法,易懂、易记、易操作。

“融通中外” 汲取 “引进改造” 和 “扎根本土” 两条路径的各自优点,聚焦本土问题,吸收中外理论精华,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追求理论表述的国际可理解性

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发展路径

总体上说,在我国外语教育理论 70 年发展过程中,“引进改造” 始终占主流,影响面广,延续时间长;“扎根本土” 在 20 世纪 80 到 90 年代受到青睐,多种 “土法” 相继涌现;“融通中外” 还处在边缘,只有少数研究团队在探索。

01

引进改造

引进改造的外语教学理论十分多样。这些理论虽引进时间有先后,但前期的并未被后期的所替代。事实上,同一时段,总有多种理论并存,呈叠加式态势。

①课文中心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进改造过苏联的精、泛读教学法,其本质是 “以课文为中心”。

精读的课文不太长,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再从段到全篇文,词要反复记,课文要反复读,直到能够背诵为止。与精读材料相比,泛读材料较长,但这两种课的教学方法界限不清,泛读教师仍把主要精力花在单词和语法上。

②听说法

听说法兴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该方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把句型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要求学生口头替换,反复操练,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我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将此作为 “先进” 教学法引进。北京外国语大学率先实践,还编写了用于听说法的教材。实行听说法之前,高校英语教学以书面语为主,不重视口语,听说法从口语入手,这对纠正时弊起到积极作用。

今天,听说法仍旧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使用。年龄小的孩子喜欢开口,习惯通过声音接受信息,也没有成人 “面子” 障碍,听说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但对成人而言,一般通过视觉通道接受文字信息的效果好于声音通道。

③交际法

交际法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英国。改革开放后,作为中英合作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筱菊率先试行此法。她在消化外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交际法进行改造。她带领团队边实验、边研究、边编写教材。她用本土化语言解释什么是 “交际能力”,认为 “交际能力” 就是要求学生 “有所知、有所会、有所能”。

她进一步解释了实行交际法的四条原则

  • 要把学生置于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中

  • 交际是一种活的过程

  • 交际活动必须由学生本人去经历

  • 语言形式的掌握必须见于交际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交际法推广历程,当时受到明显阻力。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广大外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外语交际能力,他们一无出国经历,二未受过交际法训练,因此难以成为交际法的成功使用者。

④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TBLT)是交际法家族的一员,信奉交际法的基本原则,例如交际性任务对语言学习很重要,运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能够促进语言学习。

TBLT 主张“任务” 是贯彻这些原则的载体,语言教学内容应该基于“任务”而不是语言结果或功能来安排顺序。

⑤内容依托法

内容依托法(CBI)指围绕教授内容来组织外语教学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则有两个:一,语言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而非学习目标时,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二,内容型教学更能满足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

20 世纪 80 年代,CBI 在北美广泛使用,90 年代中期被介绍到国内。在外语课堂系统应用 CBI 的改革尝试中,常俊跃带领的大连外国语大学团队最具影响力。他们以项目为抓手,依据 CBI 理念重构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02

扎根本土

中学外语教学产生本土教学法的黄金期为 20 世纪 80-90 年代。这一时期涌现的本土教学法包括章兼中的 “英语十字教学法”、张思中的 “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张正东的 “外语立体化教学法”、马承的 “英语三位一体” 教学法、包天仁的 “四位一体” 教学法等。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选择张思中 “十六字外语教学法”,探究 “扎根本土” 路径所产生的理论及其影响。

张思中花费近 40 年心血,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形成了 “十六字教学法”,具体内容为 “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

“适当集中” 是指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集中处理。“反复循环” 指利用同一语言知识的高复现率,采用多种记忆法,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阅读原著” 指学生在集中学习语言知识后,及时大量阅读。“因材施教” 指根据学情、教情和教材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办法施教。

具体来说,张思中采用复式教学,创造性地处理了学生间的差异,让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各学所需,各尽所能。

03

融通中外

“融通中外” 路径,就是要站在中国土地上,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出现的真问题、急问题,解决方案要能融合中外理论精华,且拥有创新之处。此外,理论构建者要能够与国际学界对话。换句话说,所建构的理论译成外文能够符合外国人的表述习惯。

①从 “写长法” 到 “续” 论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起,王初明带领团队构建 “写长法” 理论,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该理论提出的背景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多年,口语水平上不去,因为学生羞于开口,担心不正确的语音会损害自我形象。

王初明从中国人学外语听说需求不足、读写环境不差的实际出发,在听、说、读、写中选择了 “写” 为突破口,“以写促学”,避免了先开口的情感障碍。

他又根据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 “两怕” 困境,创建了一套新评价体系。在量与质中,选择以量为先,以量促质;在表扬与纠错中,选择以表扬为主,以奖赏激发兴趣,以鼓励促进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实践过程中,“写长法” 的不足也逐渐显现。例如,强调输出内容的创新性,但未系统提供恰当输入;强调语言流畅表达,未对语言精准性给予足够关注;强调大胆写,缺乏篇章层面的充分训练。

为克服这些的不足,王初明及其团队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从 “以写促学” 到 “以续促学”,再到 “续” 论,他们深入探讨语言学习的本质机制,不断创新 “续” 的形式,从“续写” 到 “续说、续译、续改”,这些都是将 “输入” 与 “输出” 有机融合的手段,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②“产出导向法”

文秋芳带领的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团队经过十多年打磨,在理论和实践双向互动中,构建了 “产出导向法” 理论与实践体系(简称POA)。该体系包括部分: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建的教学流程

文秋芳教授

教学理念包括 “学习中心说” “学用一体说” “文化交流说” “关键能力说”;教学假设涵盖 “输出驱动” “输入促成” “选择性学习” “以评为学”;教学流程由驱动、促成和评价若干循环构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三部分的关系是:教学理念起指南针作用,决定着教学假设、教学流程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教学假设受教学理念的制约,也是决定教学流程的理论依据,是教学流程检验的对象;教学流程既要充分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也要作为实践为检验教学假设的有效性提供实证依据。

三条路径各自的优劣势

我国外语教学理论 70 年发展沿着 “引进改造、扎根本土、融通中外” 三条路径前行,各自为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几条路径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同时也各有优劣势,我们必须进行分析,以便扬长避短。

引进改造西方理论的做法在我国外语界极其普遍。我们借鉴外国经验,促进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繁荣和发展。特别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语教学理论与外界隔离多年,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外来教学理论好似一股清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尽管如今我国与外界交往日益频繁,我们仍旧需要保持开放心态,时刻关注国外理论的最新发展,虚心学习外来新思想,及时消化吸收,实行本土化改造。但 “舶来品” 常常水土不服,单纯依靠外来理论解决本国问题,肯定不是最佳路径;盲目跟风,也会出现错用、误用的可能性。

本土理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心血,被广泛应用并证明行之有效。以张思中 “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为例,这一教学法很快从个人实验进入上海多所中学,再到全国大面积推广。这样的 “n 字法” 表述方法,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易懂、易记、易学、易做,但很难与国际学界进行有效交流

大面积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本土方法,可以采用两套话语体系。对内仍旧采用符合中国思维的表述方法,对外可由国家组织研究团队,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对理论重新表述,确保能和国际学界进行对话。否则,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只能关在国门之内。

沿着 “融通中外” 路径产生的理论,符合国际化创新理论的三个标准:本土化、原创性和国际可理解度。本土理论一定要在借鉴西方话语体系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理论,与西方已有的理论进行交流和对话,千万不能 “自说自话” “孤芳自赏”。这既是我国本土理论 “走出去” 的要求,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在国际语境中发展和完善的路径。

虽然 “融通中外” 似乎优于 “引进改造” 和 “扎根本土” 两条路径,但它也有劣势。这条路径充满荆棘,理论构建者面临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和挑战。即使形成了初创成果,实验与推广也困难重重。建议学界要为这类理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求全责备;要鼓励争鸣,允许犯错。学界要组织对新理论的研讨和推广,助力新理论的改进与完善。

中国是外语教育大国,但尚未成为强国。成为外语教育强国,必须要有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语教育理论。为此,我们可从两方面发力,一是组织研究者将已有的本土理论国际化,二是为行走在 “融通中外” 道路上的学者创造平台,促进原创理论的蓬勃发展。

只要学界共同努力,我国外语教育理论大发展的黄金期一定会到来!

本文转载自:明师俱乐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