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最早的书院,当属创办于北宋的东山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十月一日,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东山书院,重现积谷山麓,回到温州人的视线。这所开“永嘉学术”之先河的书院,与瑞安、与不少瑞安人都有着颇深的缘分。

他创办宋代温州第一家书院
和瑞安老乡组建“学术团体”

书院的建立,始于唐,盛于宋。

两宋前,偏居东南一隅的温州,一直没有出现书院。不过,温州的官学(府学、县学及学宫)起步较早。东晋太宁初年(301),永嘉建立郡学,即后来的温州府学,是浙江最早建立的府学之一。五代时,由于长期战乱,官学逐渐凋零,私学应运而生,书院开始成为讲学的主要场所。

宋初,官方利用唐代以来出现的书院,通过赏赐、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在“官学未兴”的情况下,使其替代官学,为国家培养人才。

第一所在温州出现的书院就是东山书院。宋皇祐间(1049-1053),王开祖设塾讲学于此,并开“永嘉学术”之先河。

王开祖(1035-1068),字景山,祖籍福建,祖上因避兵乱迁到瑞安。他的父亲王鲁,娶温州知军刘起之女,后搬到温州城区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皇祐五年(1053),王开祖考取进士,出任处州丽水县主簿;后参加制科考试未第(当年参试的18名考生均未被录取)。次年,王开祖在华盖山授徒讲学,提倡“学者国之大本,教者国之大务”,传播中原文化。因为华盖山旧称东山,后人便把王开祖华盖山讲学之所叫做东山书院。东山书院逐渐发展为当时全国知名书院。

永嘉学派众学者

当时与王开祖一起在温州传播中原文化的先行者中,还有瑞安的林石和丁昌期,被称为“皇祐三先生”——温州最早的“学术团体”。

林石(1004~1101),字介夫,生于瑞安塘岙(今塘下街道大南山塘岙底村),世称塘岙先生。林石非常长寿,活到96岁,门徒极多。林石的讲学,影响了周行己(瑞安湖岭人,永嘉学派开山祖)、许景衡(”瑞安四贤“之首)等温州学者。

丁昌期,字逢辰,宋元祐三年(1088)举明经行修科不获用,归隐永嘉东郊,建醉经堂讲学授徒,世称经行先生。“元丰九先生”中的周行己、刘安节、刘安上、许景衡等学者都受过他的影响。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宋元学案》高度评价丁昌期对温州地方文化的贡献,“永嘉师道之立,始于儒志王先生(开祖),继之者为塘岙先生林氏(林石)……而先生(丁昌期)参之。”丁昌期有三子三孙先后获得进士、八行、乡贡等科名,旧《瑞安县志·选举》有记载。

再说回王开祖。

王开祖在书院讲学,声名大甚,从者数以百计。后东山书院在明嘉靖年间因台风毁坏,被重新修建;清代被迁建于今中山公园积谷山麓。

继王开祖东山书院之后,宋时温州书院发展迅猛,数量达12座,而当时全省也就48座。温州占了四分之一。

王开祖后又被举荐,但未赴任就去世了,年仅32岁,留下一部其生徒录成的《儒志编》一书,墓地在今瑞安湖岭芳山乡潮至。

他是清代大儒、宰相恩师
主讲东山书院超三年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东山书院迎来“全盛时期”,前后达一百多年。

书院相继重修,增置涂田,筹措膏火之资,重新延请名师主持讲席。东山书院掌教由官府聘请名儒担任,不少由府学教授兼任。清代瑞安著名学者孙锵鸣也曾主讲东山书院,历时超过三年。

孙锵鸣(1817—1901),字韶甫,号蕖田,晚号止庵,为孙衣言之弟、孙诒让之叔。孙锵鸣19岁中举人,比兄长衣言早9年,25岁中进士入翰林,为入清以来200年来温州学人所仅见。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散馆授编修,二十七年(1847年)充会试同考官。到了古稀之年,孙锵鸣还被赐三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又被加授侍郎。

清朝重臣李鸿章、沈葆桢曾在孙锵鸣手下进士及第,他因此被誉为“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锵鸣字迹

孙锵鸣为学以益民为宗旨,并在书院中致力于实学教育。他时常劝诫他的学生要鉴古今、明得失,博约观取,才能明察古今政理得失成败之因,才能使坐而言者起而行。他自身在执着于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之同时,又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超越了旧式文人的视野,他曾向西方学习植牛痘,并率先在温州推广。

温州图书馆大门口的对联,就是孙锵鸣留下的书法,可以看出他对自我学习与培养人才的理解与看法——“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在瑞安妇孺皆知
提议书院转型发展

东山书院全盛时期,“两郡之士负笈来游者日益众”,以至于书院舍宇容纳不下。乾隆二十四年(1759),温州知府李琬考虑到东山书院“院址逼于岩麓”、“蒸湿淋溢”,地形狭隘扩建困难,便又在比较开阔的中山(今温州实验中学一带)兴建了中山书院。

中山书院

中山书院教学延续温州文脉,标榜“经世致用”,以永嘉学为传授重点。温州所属“五县之士弦诵其中,旁及他郡,向风而至”。清末大儒孙诒让寓居温州城区时曾就学于此,每试获冠。

同治二年(1863),东山书院连同它的资产并入中山书院,两大书院相得益彰。

清末,面对旧式教育日益显现的弊病,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以建新式学堂取而代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提议改中山书院为温州府学堂,旧式书院最终告别了历史舞台。

温州府学堂后数度改名,历经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第十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直至温州中学。孙诒让在温处学务分处总理任内,对温州府中学堂做了整顿。他还假温州府中学堂校舍,举办理化、博物、体育、音乐等科传习所。

温州府学堂

他名列“瑞安十才子”
是书院走出的佼佼者

东山书院培养出很多学者名人,如清嘉庆、道光间,永嘉陈舜咨、张梦璜,瑞安林从炯,泰顺董游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林从炯(1779-1835),原名佩金,号石笥,瑞安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曾任国史馆誊录。著有《玉甑山馆诗钞》八卷、《文钞》一卷。曾修《承德府志》。

民国时期的瑞安著名学者伍叔傥,十六七岁时就在东山书院读书。20岁时,他考入北京大学,历任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台湾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国文教授、国文系主任等。

伍俶,字叔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于瑞安仙降上河村(今属云周)。1921年,他在瑞安参与金嵘轩、周予同、薛祀光、李翘、林镜平等组织的知行社,名列“瑞安十才子”。

伍叔傥才思敏捷,文笔清新俊逸,白话文写得很美。毕生从事国文教育,遗著有《八代诗论》《穷照录》和《暮远楼诗稿等。另有遗诗数千首(多为五言诗),格调高古,妙绝时人,拟南朝之旷达,接魏晋之流,状物抒情功夫很深,能写出活鲜鲜的形象。胡适称赞他:“叔傥的诗是用气力写的。“

他是“永嘉七子”之一
提议词社改名“慎社”

上世纪初,东山书院虽然已不复书院功能,但仍然是一些文人墨客雅集的场所。

1918年,温州文化文史界名人梅冷生、夏承焘等创建词社,取名“瓯社”,邀请瑞安人薛钟斗入社。薛钟斗撰《答瓯社同人书》长函,并提出更改社名,曰:“瓯江一名蜃江,又名慎江,当易瓯为慎,既动乡国之情,又作垂绅之诫,而不以地限人,更可广声气于四方。”梅等纳其议,遂定名为“慎社”。

“慎社”初期以积谷山侧旧东山书院为聚会之所,后迁至鼓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薛钟斗(1892~1921),家住瑞安县城第一巷。近代戏曲作者与研究者,曾任瑞安县公立图书馆馆长,关心瑞安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

黄绍第女婿、著名学者冒广生1917年来温州任瓯海关监督。冒非常赏识薛钟斗的文才,两人志趣相投,相得益彰。冒氏曾作《瑞安两生行》一诗: “瑞安两生曰薛宋,弱冠卓荦工词翰。起予足使宣圣叹,早计未长蒙压谩。斐然下笔事述作,各有千古心胸幡。”对薛钟斗与宋慈抱这两位瑞安才子倍加赞赏。薛钟斗与宋慈抱、陈仲陶、夏承焘、李笠、李孟楚、李仲骞被称为“永嘉七子”。

薛钟斗思维敏锐,才气过人,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在短短的29年生命中,他写下了数百万字的各种著作,对温州文化事业贡献巨大。

参考资料:

《清代温州东山、中山书院史事考录》张宪文

《英年早逝的才子薛钟斗》余振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缅怀瑞中创始人孙诒让先生》李士干

《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晚清著名学者孙锵鸣》 瓯颂

《瑞安才子杰出学人——伍叔傥教授事略》 陈霖

《温州的书院》 陈宣崇

《永嘉前辈读书多——温州书院掠影》胡济

《宋代道学定名缘起》姜广辉

来源:瑞安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