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看完老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脑海里不由得就想起了木心先生的这首《从前慢》的诗来。一个“慢”字几乎概括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那山那人那狗》拍摄于1999年,改编自彭见明的短篇小说《那山那人那狗》,讲述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一对父子两代人在一次送信过程中慢慢达成和解的温情故事。

满目葱翠的绿和宁静的乡村生活,构成了一幅幅水墨画般的画面,看着非常纯粹唯美。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年代,回头再来看这部电影,观影的整个过程中,心情都会变得异常平静、放松,另加几分感动和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是这样一部难得的好电影,当年国内上映时遭受了几乎零票房的惨淡记录,不过在日本却大受欢迎,票房累计高达8亿日元。

在日本如此受欢迎,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影片不仅展现出了南方乡村美丽的绿色风景,还让他们体会到了长久以来在日本丧失的父子亲情,而这种父子亲情恰好是当时的日本最为缺乏的。

这份父子亲情,对于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大多数人来说,电影里传达出来的那种细腻情感,其实会更加感同身受,因为有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情感经历。

父亲慢慢变老了,腿脚也因为常年走山路、淌河水而落下了疼痛的毛病,而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正好可以接替父亲的这份工作,将这条他走了大半辈子的邮路继续走下去。

一辈子敬业、责任心强的父亲说,这份工作只有交给儿子他才放心。

但母亲不太愿意,因为她知道丈夫走这条路有多辛苦,一年到头都在外面跑,出去一趟就要几天回不来,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父子之间的隔阂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

但高考落榜的儿子愿意接替父亲的岗位,毕竟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成为一名国家干部,他觉得比出去打工强。这个时候的儿子,还不能理解走这条邮路的辛苦和孤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第一次走邮路,三天两夜的路程,父亲不放心,带着黄狗老二陪着儿子一起出发。这条黄狗是父亲送邮路上的好伙伴,陪伴他走过了一趟趟漫长而孤寂的邮路,而今以后,他将继续陪伴儿子走下去。

踏上不平整的石板路,穿过大片的水稻田,翻越崎岖的山头,村庄与村庄之间,总有一大段渺无人烟的路途,除了葱翠的树木和清凉的山风,路上走着的就只有父子俩和黄狗了。

这大概是父子俩长久以来最难得的一次相处。

儿子从一开始的对邮路充满兴奋和好奇,到中途对父亲的不理解和埋怨,再到最后与父亲和解及主动承担起送信的责任,这是一个儿子成长的心路历程,也是一个父亲将担子交给儿子的放手过程。

而父子俩的身份转换就在那子背父的亲密接触过程中。

为了少走8公里的山路,他们选择了走水路。不下雨的时候溪水不深,挽起裤脚就能淌过去。父亲想像往常一样走过去,但儿子说:你呀就享受一回吧!

儿子先把邮件送了过去,再回头来背父亲。

伏在儿子宽阔肩背上的父亲,既欣慰又心酸,就如山里的那句俗语说的:背得动爹,儿子就长大了。可父亲自己也老了。

在过溪的途中,儿子说:你还不如邮包重,以前觉得你高大,想着什么时候才能背得动你。

儿子的这句话让背上瘦弱的父亲潸然泪下,他回想起儿子小时候骑在他肩膀上的情景,那时候的父亲还很年轻,儿子还很小。

而如今,父子间调换了角色,他们也在这一刻,完成了时隔多年的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电影的主角甚至连名字都不曾出现,可给人的印象却无比深刻,父子间传递出来的那份亲情虽含蓄克制,但依然打动人心。

就像现实中的许多父子间的关系一样,父亲深沉寡言不喜表达,只是一直默默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儿子对父亲的感情看似冷淡,但内心依然喜欢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时间也无法隔断的。

最后,我想用三个字来概括这部电影:绿、静、慢。

看多了灰朦的颜色,听多了嘈杂的声音,习惯了快节奏步伐的我们,正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寻求一份虽短暂但放松的静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