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目前还没有,但有这种趋势,而且趋势明显,增长迅速,但当数量达到极限后又会快速回落至正常值,就如同当前的发达国家一样,研究生学历相对于本科生学历并没有什么学历上的绝对优势,最最重要的还是看个人能力,没有能力,创造不出价值,你就是博士研究生毕业,那你的存在也不会因为所谓的稀缺而等同于高价——跟烂大街没区别。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在以目前研究生总数与人口基数之比而得出不是的结论。我个人认为还是应当分析大趋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主要还是看人口。从目前中国的人口分布来看,新生儿人口是在逐年下降的(如果没有开放二胎,这种下降趋势会更加明显),目前统计的十四亿人口中60、70、80后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批人正在不断老去,未来人口总数下降是大势所趋。但当前中国还在不断扩招研究生人数,从长期来看的确是会很快烂大街。
还有就是,某战打醒了国内的梦想家们,中国的科研水平并不高,急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投入创新创造活动中,为国家再创辉煌。但是国内的应试教育弊端太明显,大多都为文凭教育,极度缺乏创新。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敢想敢拼且有真才实学的研发人员,是很困难的,那么人员不够数量来凑,要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么矮子堆里拔高个儿。所以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生数量还会暴涨,有烂大街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再加上社会的必要分工,以及二八原则的影响,国家和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研究生。一个人的黄金年龄是18到30岁,是人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时间段,按中国的学制,大多数人硕士研究生毕业都在24-26岁之间,博士研究生大多都在30岁左右,那么毕业后基本上属于精力旺盛的中后期(这么看来欧美压缩学制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大家都为了想象中的高文凭=高待遇而去追求高学历,那这个国家不就乱套了?到时候谁去服兵役,谁去冲一线,谁去贡献天马行空的想象?难道就靠一帮书呆子似的做题家?国家是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另外疫情让更多自负盈亏的企业明白,面子不能当饭吃,以往许多民企为了充门面而大量高薪聘请高学历人员入职公司,但疫情让企业认识到低成本高收益才是王道,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开始了实事求是,厉行节约——能用本科生解决的问题绝不会高薪聘请研究生。
目前国内的考研热,主要还是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就业难,二是腐儒文化影响。第一个方面导致的就业难就不用细说了。第二个方面则是受到了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读书才会成为人上人,才会受人尊敬。对此我想说,大人,时代变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有些人说,既然硕博都快要烂大街了,那我们岂不是更应该参与到这场“内卷”的竞争当中去,更应该读研读博?我个人认为不是的,不是都要硕博,而是更讲实力,说白了就是创造价值的能力,挣钱养家的手段。好好分析欧美日韩,其实单论学历的话,本硕博的薪资差距并不是太大。欧美发达国家普通人大多都是本科毕业就工作,待工作遇到瓶颈后再回学校读研深造突破瓶颈,只有那种一心想走科研路线造福人类的人才会一直读下去(历史上推动科技进步的都是极小一部分人,不是群众)。所以,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当前应该在读书时就多接触社会,并尽快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为之不断努力深耕下去,一旦遇到机遇就要立即抓住。现在是读书简单,找一份既高薪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是难上加难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

目前教育部的最新文件已经证实硕博将会大量扩招,所以硕士的极速贬值是可以预见的了。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我想引用新京报在《学历贬值愈演愈烈,我们还能走出“文凭社会”吗?》一文中的一些观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节选如下文:
“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蓬勃发展,各类收入可观的网红博主、自媒体创业者跃入大众视野。这些新型的职业群体不依靠传统的教育资历与工作技能,凭借自身的创造力与对时代风口的把握,年纪轻轻便光速走红,实现了传统几十年才能完成的财富积累。与此同时,许多高等教育专业与传统职业技能也在技术的驱动下持续失效,学历承载的实际效力越来越弱。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十年甚至二十年寒窗苦读的结果,只是通过一纸文凭,来向用人单位(这个工作岗位也很可能会在未来消失)证明自己值得被雇用。为了能够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人们投入越来越多时间,花费越来越多金钱资源,却在毕业时发现,自己的学历还是不够用,哪怕是985硕士毕业,总有海归博士在面试场外等着你;就算你是海归博士,那些不走教育寻常路的互联网新贵也先人一步实现了财富自由。

更严峻的现实:定制后代与精英的自我复制
文凭社会的另一个后果,便是教育日益成为争夺资源的“军备竞赛”。在这场“军备竞赛”中,中产家庭疲于争夺有限的资源,小镇青年越来越难以实现阶层的逆袭。

更为现实的是,这些出身普通的学生成功通过了高考的独木桥,他们所面临的依旧是难上加难的未来。某种程度上来说,前段时间讨论火热的“小镇做题家”们正是文凭系统中的“牺牲品”:身处农村乡镇的小镇做题家们虽然能凭借题海战术在高考中突围,却几乎不可能具备与城市中产学生相同的竞争资本。由于缺乏自我表达的信心,他们难以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地交际,导致本就匮乏的人际网络更难拓展升级。最终面临哪怕大学进了 985,在步入社会之后依旧被淘汰的重击。

最后,在个体层面,重定职业选择的标准也是走出文凭社会的路径之一。伴随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个体的生活、娱乐等技能被赋予更多价值,不再需要和公司平台牢牢绑定。尤其是在学历贬值、产业更替的冲击之下,“高学历”光环、“铁饭碗”效应、“一招鲜吃遍天”的工作技能必然遭遇困局。对于年轻人而言,打破单一的择业标准,注重个人技能的拓展开发可能是更切实际的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