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设想过孑然一身老去的场景?或者是否害怕这样的晚景凄凉?一生一世繁华落尽,故人往事好似落叶纷纷,子女远游生活拮据,被人记起已是奢求,遑论干净体面地逝去。

这样的场景在日本无需设想,自七十年代起“孤独死”现象出现,发展到现在几乎每一小时,都会有三个老人孤独死去。所谓“孤独死”,在高度发达也高度老龄化的日本已是常态。

探访日本街头,你会发现哪怕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拼命工作,本该颐养天年,古稀耄耋之岁却在开车拉货下海捕鱼的日本国民不得不保持干劲。

退休年龄和领取退休金的门槛一改再改,他们与年轻人一起在职场上竞逐。殡葬公司在地铁上为潜在客户投放的广告提供各式各样的葬礼,好像是为这些奔忙劳碌的老年人构建一个可能的归宿。

与老龄化社会现状相呼应的迹象可以在职业生活中寻找到蛛丝马迹。日本有一种从事特殊保洁工作的人,他们的名字叫做“孤独死清理员”,工作内容就是处理独居老人去世后无人打扫的屋宅。

堆积成山的垃圾,腐臭横流的尸水,蠕动翻涌的蛆虫,把孤独困苦的老年人一点一点,食吞噬。

日本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超老龄化社会的沧桑与孤独

据2019年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日本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已达28.4%。而总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大于或等于21%即为超高龄社会。从这两组数据来看,日本的年龄结构已然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之下的高度失衡。

如果数字无法让你想象,影像则会来带更直观的感受。日本放送协会NHK有一档名叫《72小时》的记录节目。

节目组会选取特定的地点或者场景并在此地进行为期三天的拍摄,采访经过的人,探寻他们背后的故事。可以说这档节目是一个很好的了解日本社会的窗口,许多日本社会的特定风貌都在这里得到最真实的展现。

日本孤独老人

在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或者简陋的关东煮门脸,都可以见到行色匆匆的老年人,问及年龄时主持人往往都会被震惊一下。八九十岁能让你想到什么?含饴弄孙还是天伦之乐?银发翻飞甚至步履蹒跚的他们买完食物之后要奔赴的是工作场地,公司或者渔场。

但即便如此,日本的就业形势依然有大量的岗位等待填补空白。无人可用,没有年轻人可用,国家与社会的运行却需要劳动力支撑,仍在工作岗位上的等待退休的老人就不得不继续坚持。

暮年的生活状态未能像曾经设想的那样变得轻松,反而因为年迈苍老更加艰辛。甚至有实在没有出路的老人,只为了能够住进监狱,而去行窃。拥有稳定生活的代价也并不高昂,或许偷走便利店的一块面包就已经足够,换来的却是监狱里不用奔波,而且有人看管的余生。

爱人或是朋友相继离去,人在变老的过程中身边人只会越来越少,逐步断开与世界的联系和牵绊,无人照料无人过问。独居的老人走向“孤独死”的过程,也是渐渐与世界切割的过程。

日本社会有难以计数的老年人,他们的孤立无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工作中的日本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心理的疏远与独立

即使日本地处东亚,黄皮肤黑眼睛的外形之下却已经是一颗被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浸染的心。明治维新以来,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形态背后,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接纳与认同。

有学者将日本文化形容为“洋葱头”,即没有核心的文化构建方式。

一层一层剥开,儒家文化或是民主自由层叠交错,汉唐遗风与工业面貌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内外表里,“慕强”的本性注定使日本向近代辉煌的历史靠拢,日本人的内心,与中国人喜爱热闹的心境相反,更多的是追求自主,自立,自由。

经历过战后经济增长与发展,日本社会对于财富的追逐已经到达一定程度,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渐次稳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他们都有自己的房间,封闭的环境为独处提供了可能。追求独立的思想,奉行个人主义,不善人际交往,都正在使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化身一座无人的孤岛。

日本

如果比较中国人与外国人对亲情的渴望与依赖,会发现中国人的血脉相亲几乎在用生命纠缠,父母子女之间的强联系是割舍不掉的情感。

西方世界的思维一样拥有浓烈亲情,但他们的想法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分开生活,成年之后的相处模式更像是朋友,所以中国式的念叨与牵挂在倡导“独立自由”的思维模式下并不多见。

中国人逢年过节要相聚要团圆,基因血脉里就不肯与热闹温暖的集体相分离。日本人却非常害怕给别人添麻烦,能尽量不互相打扰就尽量不去做不必要的沟通。

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彼此麻烦着才互相纠缠在一起。为什么日本文艺作品的主题永远与寂寞孤独相关联?

如果纾解孤独困苦的方式更多的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许落在笔端的寂寞绝望就会少一些。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孤独态势。他们何尝不渴望汲取温暖,只是已经渐渐遗忘走近别人的方式。

日本孤独老人

如何打破“孤独死”困局

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一个人等待死亡是一件寂寞至极的事,这些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在死前都在努力发出想要被外界注意到,求救的信号,他们在纸上写下“有人能帮帮我吗”的句子,却无人应答。等到孤独死清理员上门时,腐臭的房间里已经完全丧失了最后一丝生气。

体面而尊严的死亡都变成泡影,来时形单去时影只,想来不止唏嘘,更有害怕。鲁滨逊尚且有“星期五”的陪伴,人是群体的社会性动物,终其一生都在拼命逃离孤独,而这些独居老人却在生命的终章被迫无声无息地消逝,该是何等寂寞。

有人将真正的彻底意义上的死亡定义为“不再有人记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牵扯着我们行走于世。

“有人的地方才是人间。”在电视节目里,一位独居的老人这样说道。他一直在等待死亡,因为自从亲人相继去世之后,“世界上已经没有人认得他了”。

日本孤独死清洁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止日本,中国如何摆脱此等境况已经成为避无可避的命题。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是更加复杂的老龄化状态。我们的社会能避免这样的人间疾苦么?

孔子的理想也莫过于此,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要想实现却并非一朝一夕可成,向真正的天下大同迈近,完善社会保险机制,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关注帮扶,都是国家付出的努力。

街头的日本老人

日本政府对独居老人的在细节上的关注也值得借鉴,他们通过检测家庭水电用量及缴费情况来判断老人状态,及时询问,付诸关切,努力避免“孤独死”的发生。纵然孤独的状态无解,这一线微弱的牵绊也是他们存活人世间被记挂的证明。

但从根源化解这种孤立绝望的心境,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愿,人间颠沛,皆有归所,世间离乱,终有尽时,孤独,不复困苦。

鳏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