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惠芬 撰文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看完《夺冠》真的是激情澎拜。

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再一次具象地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光荣与梦想,在女排队员的汗水和泪水中成为现实,场面真实而不夸张,但观影体验非常震撼。电影中的几场重大比赛,其实我们都知道结果,但我还是深深地被电影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为每个进球而欢呼,为每一次失分而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中除了几场重大的比赛,影片中大量的篇幅展现了队员们训练的场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职业病使然,女排的训练方式的前后变迁让我联想到了亲子养育。

成为她自己

最早的国家队主教练,曾是国家男排选手,1966年进入世界九强。然而,后来国内体育运动一度陷入停滞状态。成为女排主教练后,他内心极其期待着女排能继续完成他的心愿。当时处于70年代末,一切百废待兴,我们国家,我们每个中国人也需要一块金牌,需要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行的!”

当时由于训练条件极其简陋,女排姑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训练,教练的训练方式也更多是高强度高压力,这种多少有些魔鬼训练的方式,不可避免的带来很多的伤痛。但是,所有的伤痛在强大的信念面前都可以克服,因为对于整个女排队伍来说,夺冠是他们的使命。汗水与泪水浇灌之下,他们夺得了五连冠的荣誉,不屈不挠的女排精神,鼓舞和振奋了每一个中国人。

多年之后的中国,发展已世界瞩目;但女排却陷入了困境,一度让人失去希望。众望所归之下郎平成为了国家队的主教练。相比于她自己打球的狠劲和韧劲,严苛的训练之余,她更像一个亲姐姐或者妈妈,了解每个队员的内心状况,鼓励他们要谈恋爱,要有娱乐生活,她鼓励他们不光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更是一个优秀的人。她帮助她们了解彼此,帮助找到他们内在的动力,最终激发他们的潜能。

队员朱婷是一名很有潜力的主力队员,但她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很好的表现,对她来说,打排球是帮助贫困的父母减轻经济压力的方式,内心的压抑似乎也压制了她在球场上的发展。一次又一次,郎平和她谈心,理解她,包容她,也不断地激励她,并告诉她,她不需要为任何一个人活,不需要成为郎平,而是要成为她自己。我想这是朱婷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真正的重视,被看到自己的独特性,被看到她内在的需要,让她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她可以为自己活,她要为自己而活,并最终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也只有在这时,她才能真正理解排球对她的意义,真正地热爱和享受排球这项运动,并为之不屈不挠地拼搏。

放弃高期待

从“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以夺冠为使命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你自己”,这体现了同样的女排精神下不同的对人的态度。女排队员的训练如此,我们的亲子养育也当如此。

我们的祖辈、父母辈包括我们自己,都对子女有很高的期待,期待子女能光宗耀祖,我们养育方式也是非常权威的,说一不二,要求绝对服从。然而现在的孩子,在目前这个多元价值观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到更多知识,也更追求个性化。他们更看重意义感和价值感,并时常为之感到困惑和茫然: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为之不断地进行探索。

我想每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期待,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一代胜过一代。但如果我们父母还是把孩子看作自己自恋的延伸,以孩子取得好成绩(学习,艺术,体育等)为荣,甚至把自己一生未竟的愿望加诸在孩子身上,那孩子迟早会不堪重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高中女生重度抑郁,她说,她很少看到自己爸爸笑,一度让她怀疑爸爸是否喜欢她。她爸爸曾经是他们当地的一名高材生,但因为家庭的变化高三那年他们全家搬到了上海,由于上海的教材体系有很大不同,他很难适应,结果当年高考他只考了一个二本院校。爸爸之后就一直郁郁寡欢觉得自己不得志。

她记得只有小学时代有一次她考得非常好,爸爸看到她的考卷后朝她笑了一下,那一刻,她才感觉到她是有爸爸的,爸爸是喜欢她的。之后她就以努力考个好成绩为主要目标,但是随着年级提升学习难度也越来越高,考高分越来越难,而且她每次都带着巨大必须要考好的精神压力,这一切让她陷入抑郁中,甚至产生消极的意念,因为对她来说,她活着的主要价值就是要考个好成绩,让爸爸开心,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她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故事,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她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她的生活价值在于爸爸的开心,而从来没有去体会她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孩子并非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父母有什么权力剥夺这种独立性?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工作中,我碰到很多学霸孩子,他们中有不少成绩优异却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相反他们每天都处于我下次考试还能不能考高分的焦虑中;我也见到一些厌学的孩子,他们只是呆在家里打游戏,怎么也没办法重新跨入校门。不管父母好言相劝还是威逼利诱,甚至采用断电断网或赶出家门的方式,孩子还是不为所动,因为他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他从来没有体会过成为自己的感觉,一直以来,他辛苦学习只是为了父母的意愿。即使他重新回归学校,后面也还是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都希望孩子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但这其中的转变就在于,请让他成为他自己

成为你自己——不光是我们的孩子,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父母要对自己说的话。只有我们自己能成为自己,也才能允许我们的孩子成为他/她自己。

就像电影中的郎平一样,她的成就,不止是让她的队员成为优秀的运动员,有能力夺冠;更是让她们成为优秀的人,并帮助他们都找到自己内在的动力,真正地热爱和享受排球这项运动,并为之不屈不挠地拼搏。她的辉煌,不只在于昔日的五连冠和2016年的再次夺冠,更在于她让女排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作为孩子的父母,我想我们要做的,也是帮助和鼓励孩子成为他/她自己,享受属于她自己的人生并坚持自己地梦想,不抛弃不放弃。我想,这就是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