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圭海四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龙海石码,九龙江上最重要的水陆商贸中心口岸之一,尽管其旧城区为龙海市境内规模最大、完整度最高的明清古城,但是她作为县城的历史却仅有六十年。在古城的北、南端,至今仍有“上车站”和“下车站”各自承担着龙海市北、南两部分的交通任务。两座泾渭分明的车站,或许是龙海市两县合并后遗留至今难得的痕迹,上车站对应的是龙溪县,下车站则为海澄县,二者曾经管辖的区域在今日的龙海市内也因此被称为龙海上、下半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海市分镇示意地图

不管是上半县的龙溪,还是下半县的海澄,构成他们的主体均来自元、明两代龙溪县的三十个都,其中排在最前面的九个都便是海澄县建县时的主要组成。然而,早在海澄建县之前,龙溪县便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都级单位合并:名义上海澄县包含了九个都的建置,但实际上却仅有五个,一都、二都、三都合为一二三都,四都、五都合为四五都,六都、七都合为六七都,八都和九都未作变动。在此五都基础上,海澄县从明迄清,乃至并县后,都在不断地吸收漳浦县的馈赠,从而达到今日龙海下半县的规模,因此将建县前的五都与今日建置相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的不匹配,这就是建置扩展过程再分配产生的影响。

▲龙海下半县“都”位置示意图

对于海澄县最早的五个都,其所辖图或社的名单被完整地记录在嘉靖版《龙溪县志》中,有的社完好传承至今,有的几度更名,也有的不复存在,但从大方向上,还是可以还原都的原始范围,以便后来的社追寻曾经存在过的历史痕迹。

一、一二三都

得益于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一二三都在范围上保留最为完整,从龙溪县设都开始,到1958年整体划入厦门郊区,一二三都仅在上级单位归属上发生变更,其所辖之境被完整延续近千年。

龙志载一二三都共辖十七社,分别为苏林社、青礁社、澳头社、登瀛社、嵩屿社、长屿社、郑井社、海沧社、卢渐尾社、东坑排头社、林东社、马垅社、渡头社、沙坂社、钟林社、石囷社、苏厝社。其中青礁、澳头、嵩屿、海沧、林东、马垅、石囷等七社名称未改,登瀛、长屿、郑井、卢渐尾、东坑排头、沙坂、钟林等七社虽名称发生些许变化但在传承上却延续不断,仅苏林、渡头、苏厝稍有断层。按十七社排列顺序推断,苏林可能位于青礁附近,或为青礁早期六社之一;渡头可能为温厝至京口之间某个具有渡口的沿海社,或者是鳌冠和新垵广大区域的某个位置;苏厝则为青礁苏氏聚居地,其地点或为田厝或为山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溪县一二三都古今地名对照

二、四五都

四五都所辖范围极广,涵盖了今港尾(中银开发区)、浮宫和白水等镇。按说,四五都原本只包含南溪以东、双鱼岛以西相对集中的沿江、沿海半岛区域,大约在元明交替时期,南溪中游南侧的方田和金鳌等社从漳浦(二十八都)并入龙溪,从而使四五都纵向深入至山区内部,该变迁内容未被地方志记载但却可通过流传于民间的丰田慈济宫碑(元至正)、金鳌杨氏家谱(明洪武)、丰田蔡氏家谱等资料推断而得。

龙志载四五都共辖十社,分别浮宫社、禾平社、溪东社、高溪社、屿尾社、陈墩社、际山社、方田社、青浦社、车鳌社。其中浮宫、溪东、方田、屿尾等四社名称未变,禾平、际山、青浦、车鳌、高溪、陈墩自然演变踪迹可寻,分别对应今日的霞寮、际都、沙坛、金鳌、丹溪和丹墩。之所以有的对应自然村,有的对应行政村,主要为龙志所列的社,事实上也非今日社(自然村)的概念,而是类似今天的行政村,只是有的名称冠以自然村的名讳,有的则另造名字,如一二三都的东坑排头社,其社名是有东坑社和排头社组成,二者也非相连的社,该地仅作为该区域的统称,刚好可以与今日的石塘村对应上。

▲龙溪县四五都古今地名对照

三、六七都

六七都合并后虽为一个都的建置,但在范围上可能是不相连的两个区块,造成其隔离的“阻碍”为地处南溪南岸、于1950s才由漳浦县划入海澄县的董浦、三美和山边三乡。正因为范围上的不连续,我们也可以就此推断六都和七都早先的样子,六都位于东园镇,地处南溪下游西侧的峨山附近,从社的位置看,早先南溪入海口应十分开阔,峨山在不远的过去可能是个岛屿。七都则位于南溪上游的西岸狭长地带,今属东泗乡。

龙志载六七都共辖九社,分别为排浦社、双分社、山东社、中禾社、洪埭社、东头社、渐山社、龙井社、溪坂社,其中洪埭、东头、渐山、龙井、溪坂等五社名称未变,排浦、双分等二社略有差异,但可以很容易与槐浦、双凤对应上,至于山东、中禾则需比照乾隆澄志的记载,山东为峨山东侧的凤山,中禾也称中和,位于东园村与枫林之间,可以近似为东园村。

▲龙溪县六七都古今地名对照

四、八都

八都位于下半县的核心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明代月港的中心区域。当水利得到发展后,这里最能吸引人口的聚集,然而,八都却未能被历史垂青,最终分属于东园、海澄和东泗三乡镇。

八都在规模上仅次于一二三都,龙志载共辖十一社,分别为谢仓社、太江社、陈巷社、溪头社、桥头社、儒山社、蔡浦社、珠浦社、鹿石社、河福社、温林社,其中谢仓、太江、溪头、桥头、珠浦、河福等六社名称未变,陈巷、儒山、蔡浦、鹿石、温林依对照物及澄志名称演变可与东谢、古坑、蔡埭、茶斜、温坑等地一一匹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溪县八都古今地名对照

五、九都

九都与八都一起构成了海澄县县城的框架,二者也是早期月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九都因其相对封闭的环境而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仍完整保留为海澄镇的一部分,甚至在今日已然与石码融成一片,成为龙海市新城区的新生力量。

龙志载九都共辖八社,分别为桥头社、祖山社、黄田社、官山社、屿兜社、美山社、普贤社、候山社。这些社名都未能完整保留至今,甚至在用字上毫无脉络可寻,好在乾隆澄志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线索。桥头位于龙海桥附近,相当于山后村的港岸,更确切的可能是竹厝马(也称戴厝码);祖山即山后村,屿兜即仕兜,普玄即普贤,该三社从社名上就可以直接追溯;而黄田、官山、美山、候山则需比照两本县志,由其所辖社的范围进一步确定,分别对应今日的豆巷十八间附近、高坑、黎明、溪北等地。

▲龙溪县九都古今地名对照